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首钢长钢轧钢厂:优化尾钢装上“双保险”

首钢日报 A02版综合新闻  长钢站记者 张睿 2025年10月27日

布局不同、适配不足,绝不能将就!面对热检信号与品种规格不匹配导致的尾钢优化效果不佳问题,首钢长钢轧钢厂棒线作业区电气组组长王进青的态度十分坚决:“眼里揉不进沙子!”

尾钢优化,是指对轧制过程中产生的尾部钢材进行处理的技术方法,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和成材率。因此,哪怕只有微小的提升空间,职工们也积极思考,努力打通“卡点”“堵点”,力求实现更优效果。

棒线生产线南、北高棒生产工艺布局存在差异,且南高棒轧钢生产工艺流程与北高棒的长度不同,在生产不同规格热轧带肋钢筋直条时,倍尺计算,尤其是尾钢长度,很容易出现偏差。在南高棒生产热轧带肋钢筋时,直径12毫米和直径14毫米的尾钢优化采用8号轧机后热检信号,直径16毫米及以上规格的尾钢优化采用4号轧机后热检信号。但当轧钢工艺调整后,如果北高棒直轧热轧带肋钢筋直径12毫米和直径14毫米时仍沿用4号轧机后热检信号来优化尾钢,就会发生较大计算偏差,导致长尾钢或短尾钢,进而引发高速区堆钢,严重影响棒线生产的安全与高效。

为解决这一问题,王进青坚持每日蹲守生产现场,密切跟踪轧制过程中尾钢长度的变化。经过细致观察和分析,他提出在原有北线4号轧机后热检信号装置的基础上,在8号轧机后也增设一套优化热检信号装置。就是说,在北高棒直轧直径12毫米和直径14毫米时,两个“电子眼”可同步监控钢坯运行状态,准确计算轧制总长度和优化倍尺根数,从而保障尾钢长度稳定,使倍尺尾钢优化程序更加精准可靠,有效满足了轧钢生产要求,也彻底解决了因短尾钢导致的工艺堆钢问题。

改造前,每月会有3次因长短尾钢导致的堆钢现象,自增设热检信号“双保险”后,此类堆钢现象被完全杜绝。原本每次堆钢故障需40分钟处理,还伴随材料更换和修配成本,如今已经大幅减少。这一举措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每年可降本增效约2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