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铁路线上流动的“风景”

首钢日报 A02版综合新闻  水钢站记者 杨德清 2025年10月27日

工务班区域小组长蒋树礼俯身趴在铁轨上观察轨道状况。

工电段工务班职工对铁水小站道砟石进行捣固。

首钢水钢物流仓储事业部铁水小站3道铁轨旁,一群身影正在紧张忙碌着,他们就是水钢工电段工务班的铁路维护人员。人群中,正在俯身趴在铁轨上,微闭左眼仔细检查轨道状况的,正是区域小组长蒋树礼。

“老张,你前面这一空有点下沉,用铁锹把道砟刨开,做个标记。”蒋树礼的声音沉稳有力。话音刚落,老张便挥起铁锹,迅速清理下沉处的道砟石。蒋树礼随即转向另一旁的同事:“小胖,再压两下,高度还不够。”在他的指挥下,现场作业有条不紊。

铁路维护看似简单,实则每一个步骤都关系着行车安全。老张刨开道砟后,同事立即用液压起道器将铁轨缓缓顶至水平。随后,众人迅速回填道砟,两名职工扛起冲击式捣固机,对准回填区域进行压实作业。震耳的轰鸣声在站内回荡,与职工们挥洒的汗水交织,构成一幅炽热而坚定的劳动画面。

51岁的蒋树礼已在铁路维护岗位坚守了33年。从青涩学徒到技术骨干,首钢水钢56.2公里的铁轨上,印满了他深深的足迹。丰富的经验让他仅凭肉眼就能精准判断轨面高低,但他从不掉以轻心。每完成一段作业,他总会拿出道尺,仔细测量左右两根铁轨的水平。一旦发现偏差,立即要求作业人员继续捣固,直至完全平齐,才会转入下一处作业。

“行车安全无小事,一毫米的误差都不能放过,必须做到精益求精。”这是蒋树礼33年来始终坚守的工作准则。据他介绍,他们小组主要负责钢轧事业部二棒、三棒作业区和铁水小站区域的铁路维护工作。这些区域通行的都是重车,轨道长期承受重压与雨水冲刷,道砟容易松动,导致基础下沉。他们的工作就是及时捣固道砟、增强轨道稳定性,为列车安全运行筑牢基础。

“重车对轨道损耗大,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巡查维护,一刻不敢放松。”蒋树礼说。随着作业推进,连续运转的捣固机开始发烫。“大家休息一下,让设备降降温。”蒋树礼看了看时间,及时叫停作业。他解释道,当天需捣固的轨道长达60米,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枕木下道砟需进行捣固处理。捣固机连续工作40分钟后,必须停机15至20分钟降温,既保障作业质量,也延长设备寿命。职工们也能趁此间隙稍作休整。

休息时,大家纷纷拿出随身携带的水壶畅饮,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蒋树礼却再次走到刚作业完的轨道旁,俯身细查,生怕留下丝毫疏漏。20分钟转瞬即逝。待设备温度降至安全范围,蒋树礼又一次俯身贴向铁轨,寻找下一个下沉点。在他的带领下,组员们迅速拿起工具,重新投入战斗。铁水小站内,捣固机的轰鸣再次响起,坚定而执着。

在这些铁路维护工眼中,这条流动的线路,就是他们日复一日守护的风景。 摄影:杨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