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蒸发器旁的“较真劲”
——首钢京唐郝海峰团队攻坚设备难题纪实
![]() |
郝海峰(左二)带领团队成员研究蒸发器管路图纸。 |
![]() |
郝海峰(左一)与团队成员收集蒸发器异常数据。 |
首钢京唐镀锡板事业部于近日发布一则嘉奖令,表彰镀锡作业区郝海峰团队攻克蒸发器技术难题,奖励2万元。现场掌声响起时,也有人低声议论:“这2万元,他们凭啥拿?”答案要从半年前那场围绕1号镀锡机组电镀蒸发器的“攻坚战”说起。
专家束手的“设备僵局”
2025年3月,镀锡作业区1号镀锡机组蒸发器首次出现异常。起初只是冷凝水流量小幅下降,但不到半个月,数值就从正常的每小时3000升骤降至1700升。问题接踵而至:电镀漂洗水因蒸发器处理能力不足无法及时浓缩,缓存箱频繁溢流。流走的不仅是水,更是实实在在的成本。
“绝不能让设备问题影响成本!”西马克的工程师来了,蒸发器厂家的技术员也来了。他们拆换循环风机叶轮,更新真空泵密封件,连真空度仪表也换上更精密的。为清理蒸发器管道内的污垢,还专门调配药剂连续冲洗三天三夜。阀门逐一排查、冷却器反复检修,浓缩比、真空度前后调整不下20次。然而,按下启动键,仪表盘上的数字依旧纹丝不动。专家们摇头离去,蒸发器间气氛凝重。面对持续扩大的损失,镀锡板事业部果断决策,将“蒸发器难题”列为“摘牌项目”:谁能解决,谁获重奖!
另辟蹊径的“细节破局”
“我来试试!”说话的是丁班工艺主操郝海峰。在镀锡车间奋战12年的他,手上布满老茧,心里装着每台设备的“脾气”。他没有犹豫,迅速联合班长尹族、点检员李健男等人,组建攻关团队,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
从那天起,他们就把“战场”扎在蒸发器旁。只要郝海峰当班,他就头戴磨出白边的安全帽,握紧手电,钻进仅容一人的设备窄缝,摸查一个个接口,油污把工装前襟蹭得发亮。尹族、李健男等人紧密配合,有人守控制柜记录电流电压,有人盯流量计核对数值。屏幕的光映得大家眼中布满血丝,错过饭点已成常态,啃几口面包继续奋战。
近一周时间,团队始终围绕一个“疑点”:1号线风机内部温度高达69℃,而2号线仅36.6℃。大家一致认定温度异常是核心问题,可反复检查风机叶轮、线圈,甚至拆机清灰,温度始终居高不下。
“不对,根源不在这!”一天傍晚,郝海峰盯着两组温度数据突然开口。他紧锁眉头分析:“风机温度高确实影响冷凝效率,但核心部件换了、积灰清了,温度还是降不下来,肯定有被忽略的细节。”
这句话点醒众人。他们立即调整方向,将排查范围扩大到风机辅助系统。郝海峰蹲在冷却管道旁逐一核对部件,当手触到冷却液位球时,心里一沉:1号线液位虽在标准范围内,但明显低于2号线。“难道是这儿的问题?”他没有贸然定论,毕竟此前无人关注液位细节。
他立即让李健男找来扳手,缓缓调大冷却进液手阀。随着阀门转动,液位球上升,仪表盘上的风机温度开始回落:69℃、65℃、60℃……当液位升至25刻度,温度稳稳停在了54℃。
“快看流量!”尹族激动地喊道。众人抬头,冷凝水流量从每小时1800升一路攀升,最终稳定在3200升——恢复正常了!但郝海峰并未松懈。他盯着液位球思索:“为什么液位会自己下降?”顺着冷却管道他仔细排查,半小时后,终于在液位柱底端发现一个米粒大的裂口,不贴近细看根本无法察觉。此后,他反复测试确认:堵住裂口,液位稳定、流量正常;放开裂口,液位下降、流量随之跌落。
“病根终于找到了!”郝海峰长舒一口气,抹去脸上的汗珠,油污掩不住他眼中的光芒。这一周的坚守与细致,终究没有白费。
“较真劲”成为现场新“家风”
难题解决后,郝海峰团队并未停步。“这次修好了,下次再出问题怎么办?”他带着团队花了一周时间,完善了《蒸发器问题排查及专项点检SOP》。如今,早班人员巡检必查冷却液位球,夜班核对润滑流量精确到0.1升,关键测点设置报警阈值——温度超55℃、流量低于2800升/小时,系统立即警报。
如今走进镀锡作业区,1号镀锡机组的蒸发器平稳运转,冷凝水流量维持在每小时3000升左右,漂洗水缓存箱再未发生溢流。
接过嘉奖令,郝海峰朴实地说:“也没啥诀窍,就是多蹲现场、多抠细节。设备不会骗人,问题总能找到。靠的就是咱们工人的这份‘较真劲’!”
这股“较真劲”,正随着产线上的带钢,流淌至每个岗位。如今的镀锡作业区,无论是设备检修还是工艺调整,大家都多了一份细致、一份执着。
这份嘉奖,奖励的不仅是一个技术难题的攻克,更是这份勇于担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奖给所有在平凡岗位上踏实耕耘的劳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