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匠心铸魂 产教融合 启航职教新征程

首钢日报 A02版专版   2025年09月10日

首钢工学院依托首钢集团的深厚底蕴,深耕实践教学,坚持特色发展,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一所植根于百年工业企业、与首都发展同频共振的高等院校,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为己任,以产教融合为核心路径,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注入强劲动力。

依托首钢孕育 铸就育人沃土

首钢工学院前身可追溯至1978年成立的北京钢铁学院分院,承续近半个世纪的育人积淀。作为由百年首钢集团主办、北京市教委直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天然融合“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基因,凭借鲜明的企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践平台与行业视野。

学校拥有23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25年高等职业教育的丰富经验。自早期“入校即入厂、工学交替、企业课堂”的特色模式,学校累计为首钢集团及社会输送近3万名优秀技术与管理人才。2024年学校恢复本科招生,2025年技工院校与高职学校联合培养试点项目获正式批准,构建以“技工教育—高职—本科”纵向贯通的特色育人体系为工作主线,以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落实立德树人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力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充分运用百年首钢的红色资源,创新实施“思政课+红色场馆”场景化教学模式,年均组织800余人次参与红色宣讲、主题研学。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寄语、全国两会精神学习、形势政策教育等重要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扎实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积极开展“国家安全,青春挺膺”主题团日、首钢陶楼“百炼成钢”研学等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夯实青年学生的思想根基,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加强网络思政阵地建设,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以主流价值凝聚青年、引领青年。

围绕品牌活动打造,定期开展“重走钢铁路”“钢铁梦工厂”主题团日活动及“首钢精神代代传”系列教育;设立“匠心讲坛”,邀请首钢科学家、大国工匠进校园,将“钢铁报国”情怀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体系,构建“课程—实践—文化”三位一体育人生态。

发挥奖助育人功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上学年,4人获国家奖学金,95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5人获评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2个班级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8个集体与个人获首钢集团“五四表彰”。

学校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奖3次,1个项目首获国赛三等奖,实现历史突破,31个项目获北京市奖项(一等奖3项)。社会实践成果丰硕,2支团队获优秀奖,2人获北京市先进个人,北京市大学生艺术节合唱铜奖两项,班主任获北京市技工院校班主任德育风采大赛三等奖、演讲比赛三等奖。

对接产业发展 优化专业布局结构

学校坚持“需求导向、德育为先、校企融合、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高精尖产业和高品质民生发展需要,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面向首都高精尖产业、超大城市运行人才需求。环保类、机电类专业群服务城市运维与智能制造产业效能不断提升;计算机类、大数据专业群支撑中关村产业园发展走深走实。

面向高品质民生需求,护理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增西城区广外医院、石景山区五里坨医院等合作基地,教学关键要素改革不断深化;研学旅游、体育休闲、会计、人力资源等专业明确服务“两园一河”区域发展定位。

创新育人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联合培养试点项目获批,首钢技师学院、首钢工学院联合培养以项目建设为基础,一体设计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出台了《联合培养试点项目实施方案》《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工作方案》,确保学生双证培养的同时,成功开启“两院融合发展”的全新模式,构建起开放、协同、共赢的教育生态。

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推进。学校分层制定一体化师资培训计划,截至目前,两院已完成师资培训97人次,培训率高达85%,一体化师资培训成效逐渐显化。2025年,计算机网络专业参评北京市一体化优质课堂,并纳入人社部优质课堂部级统筹,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会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成功获批人社部第三批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

教科研工作取得新突破。学校积极与企业共同参与科研项目建设,优化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机制,引导科技成果转化,注重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同频共振。以标志性成果引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相关技术、产品与工艺创新,继而直接服务行业企业发展。学校首个国家级课题《深化新首钢融通式校企合作,培育新时代创新型旅游人才》成功结项并获得项目评审组一致好评,获批“京韵特色”称号。网龙工程师学院、环境保护与检测等特高建设项目、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明显,截至目前,两院在研市级以上课题33余项。

技能竞赛促进专业发展。学校依托专业建设发展需求,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覆盖面。2025年,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械设计与制造赛道(高职组)总决赛争夺赛,首钢工学院工程学院勇夺机械设计与制造赛道金牌,实现学校在该项赛事全国赛金牌零的突破。一学年来,两院获得国赛酒水项目银奖、健康照护等4个赛项铜奖。参加各类学生竞赛,其中获北京市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1项。承办全国技能大赛北京选拔赛“餐厅服务”“云计算”赛项,吸引百余名精英对决,选拔种子选手征战国赛。

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就业—招生—培养”联动。学校通过访企拓岗、实践锻炼、横向课题研究等多种途径,加强与企业深度融合,助力学生实习就业岗位落实。计算机与媒体艺术学院创建“首钢工学院信息技术产教创新联盟”,联合首钢集团及北京40余家信息技术企业、科研机构,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京西地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提供实习就业岗位184个。

打造本科教育学院

成为职业高等教育的先行者

在第十九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上,学校本科教育学院参加的“智能制造工程设计与应用类赛项——智能制造通识方向”,斩获全国二等奖。该赛项是中国智能制造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赛事,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的国家A类竞赛。与此同时,该学院还系统组织学生参与了“国际标准化青年之星大赛”等各级各类赛事,推动“早进实验室、早接触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赛事为契机,为低年级学生设计阶梯式成长体系,持续激发学生的工程兴趣。

学校还依托首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资源,鼓励教师面向生产一线开展应用研究,解决技术难题。目前,已达成科研合作协议6项,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年创效2000万元以上。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星闪”课题组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展现出良好的科研潜力。

学校实施“引育并举”策略,着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教师人才。在学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学历占比50%,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100%,兼职教师队伍中高级工程师占比100%,并有首钢科学家、首钢工匠加入学生培养团队,拥有了一支兼具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学校持续恢复和建设本科专业,重点建设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城市服务四大特色专业群。深化与北汽、北京地铁、京诚机电等优秀企业的合作,推进本科“订单班”培养,强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确保人才培养精准契合社会发展需求。

面向未来,首钢工学院将以匠心书写奋斗华章,以生产线为育人沃土,锻造“现场工程师”摇篮,携首钢百年产业基因,勇攀职教事业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