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烽火太行铸忠诚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6月下旬,我们一行数人专程赴石家庄进行红色寻踪,拜访了时任故县铁厂政委杨高桐之子杨天峰,获赠诸多关于杨高桐的珍贵文物史料,对其在故县铁厂创建时期的卓越贡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亦由衷地对杨高桐前辈心生更深崇敬。
杨高桐(1905—1971),山西省洪洞县贺家庄人。故县铁厂(太行军工八厂、四厂)创建时期政委、党支部书记、总支书记。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毕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主任、129师政治部副主任黄镇秘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人事处副处长、燃料工业部党总支办公室主任、河北井陉矿务局副局长等职。
纵观杨高桐一生,在故县铁厂的峥嵘岁月,是他投身太行军工事业的重要篇章。烽火硝烟中,他随军从晋南奔赴延安,复又转战太行,与陆达等战友并肩,团结带领一批人建成了故县铁厂,共同铸就了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的辉煌伟业。这段历史,新中国钢铁工业不会忘记,今日太行军工后人不会忘记,首钢长钢的广大干部职工更不会忘记!
锤炼信仰
杨高桐到故县铁厂之前,已坚定踏上革命征途。他参加八路军,于抗日烽火中不断锤炼党性。
杨高桐出身普通家庭,少时读三年高小,后入太原第一师范求学。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内战局恶化。国民党反动派四处制造白色恐怖。血雨腥风中,杨高桐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进步,在太原第一师范经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迅即投身“脱下长袍褂,深入农村去,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革命洪流。其积极活跃的革命行动,招致反动派仇视,不久因叛徒出卖被捕。然杨高桐坚贞不屈,始终未暴露党员身份,最终敌人无奈,关押其一年半后无罪释放。出狱后,得知山西省委遭破坏,当地革命活动陷入低谷,党组织活动转入地下,他与组织失去联系。
时逢战火频仍,百业凋敝。家乡又遭大旱,草木不生,颗粒无收。身为家中男儿,迫于生计,杨高桐只得外出谋生。1930年,在绥远塞北关税务局任“经征员”,1932年返乡务农。同年,与妻子何玉英在贺家庄成婚。1934年,于邻村张家庄小学任教,一教便是三年半。
1936年,红军东征至附近白石村。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后,八路军总部及115师在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左权等率领下,于11月下旬抵达洪洞县汾河西之高公村、马牧村一带。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在邓小平率领下,由晋北转移至洪洞县白石村驻扎。
杨高桐参军心切,闻八路军至洪洞,即赴高公村寻人介绍加入八路军,先从事民运扩军工作,后入八路军随营学校学习。不久,115师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与总部随营学校于白石村合并,学员近千人编为七队,杨高桐在第四队。在此,他系统学习军事政治课程,聆听朱德总司令分析全国抗日形势、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八路军作战方针原则,传承党和军队光荣传统。由此心明眼亮,信念愈坚。
1938年2月,占据太原的日寇南下进犯晋南,欲夺临汾。2月下旬,随校奉总部命令撤离白石村,向陕北苏区转移。自此,杨高桐告别父母妻儿,舍家业,只身随革命队伍转战华北,投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队伍西移途中,遭遇敌机扫射轰炸,幸指挥得当,有惊无险,全员无虞。跨过冰封黄河,经延长县抵延安休整。其间,于延安凤凰山下,杨高桐与教职学员一同受毛主席接见,亲耳聆听毛主席分析国际国内形势、阐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及抗战必胜之理,深受鼓舞。
停留数日后,随校南转洛川,对内改称“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大队”,归抗大总校统一领导。
因应战时形势与个人经历,1938年4月,杨高桐在洛川由黄得金、安景川介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938年8月1日抗大第四期毕业。由此,他心明志坚,在太行山开启了新的战斗生涯。
烽火太行
故县铁厂乃太行军工事业之重要组成,初名“太行军工八厂”,后改称“太行军工四厂”。
以下为杨高桐1965年于井陉矿务局所填“职工登记表”中的个人简历:
1938年8月至1938年底,在晋西115师686团1营2连任教员、付政指;
1939年,在左权边纵政治部组织部任干事、股长;
1940年1月至5月,在左权边纵随营学校任分支书记;
1940年5月至11月,在太行区涉县129师随营学校任组干、科长;
1940年11月至1942年3月,在武乡抗大六分校任股长、秘书;
1942年3月至1943年10月,在太行四军分区政治部任组干、政指;
1943年10月至1945年,在太行军区政治部任黄镇秘书;
1946年1月至8月,在太行军工部政治部组织科任科长;
1946年8月至1948年5月,太行军工八厂、四厂任政委。
…………
凝视这份简历,今日身处幸福新时代、沐浴和平阳光的我们,仍能字里行间嗅到硝烟气息,感受到沉沉战云下太行军工制枪造炮、奋勇抗敌的壮烈场景。
杨高桐扎根太行军工十余载,从教员、付政指到秘书、政委,皆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直接受八路军军工部领导。因投身抗战,自1937年参军至1945年,八年多未曾与家人谋面。后得黄镇主任关怀,经地下党克服万难,方寻得家人音讯。八年峥嵘,八年披肝沥胆,铸就他义无反顾的革命铁骨,为其日后承担更重政治工作、参与创建故县铁厂,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思想与组织基础。
铁厂建功
据《长钢冶金军工史》记载:
故县铁厂,自1946年2月勘察选址,至1948年1月10日1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使人民解放军军工生产首次拥有工业规模高炉,得以大量生产灰生铁铸造炮弹壳,为大幅提升炮弹产量、降低成本创造了条件。
故县铁厂建成投产,一举解决了太行山解放区无法自产灰生铁的难题,有力支援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临汾战役、淮海战役、太原战役等关键战役中,大量使用了故县铁厂灰生铁制造的炮弹。该厂于战争年代八次荣膺上级表彰。
故县铁厂创造了不朽传奇,其建成投产被誉为太行山上的工业革命。
1956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太钢耐火材料厂时,对故县铁厂给予高度评价:“故县铁厂是我党在根据地正式建设的厂,是自力更生、勤俭办企业建成的。”并勉励太钢职工:“要像战争年代建设故县铁厂那样,自力更生,勤俭办企业,把这个厂管理好。”
1946年至1948年故县铁厂创建关键期,杨高桐担任政委、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其时,厂内诸多重要文件均由陆达与杨高桐共同签发。
故县铁厂乃战争环境下白手起家。其艰难困苦,今人难以想象。
史料记载,建厂总投资为8.44亿元(冀钞)。领导干部300人,职工800多人,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动员组织的建设民工更达成千上万。人员结构亦较复杂。解放战争正酣,土改同步推进,仅用五个月便完成高炉安装并炼出铁水,堪称惊天动地之壮举。
1948年3月25日,军工部领导徐达本、赖际发、徐长勋、张贻祥在致陆达、杨高桐诸同志并故县铁厂全体职工的贺信中盛赞:
“为了加倍生产炮弹,在极其艰难的农村条件下,同心合力,创建了工程浩大近代式的巨型炼铁炉,并已于1月10日正式出铁,75天至今始终非常顺利,而且用铁各厂反映质量优良。这是一件大事,是你们对革命战争很大的贡献,是你们无上的光荣,我们以无限钦欣与感谢之忱敬贺你们的成功。特决定集体记一大功,并给冀钞100万元以资慰劳与奖励。希望继续努力,爱护大炉,保持提高产量和质量。”
贺信鼓舞下,故县铁厂群情振奋,生产热情高涨,先后八次受表彰,并在刘伯承工厂竞赛运动中赢得“刘伯承工厂”称号。杨高桐本人亦“在军工厂竞赛运动时受过物质奖”。
建厂时期,经受抗大系统锤炼的杨高桐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严肃认真。他结合实际宣讲战争形势与党的政策,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率先垂范,苦干实干,急难险重冲在前。他关心干部工人生活,主动排忧解难,放手培养使用大批学徒,在干群中为党树立了崇高威信。在组织、作风、干部任用、人才培养、思想工作等方方面面,他积极配合陆达等人倾注全部心血,为故县铁厂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故县铁厂1947年年终总结,剖析克服困难、胜利完成任务之因时指出:“上级组织、党有力的支持,军工部坚定的决心,前中央局,晋察冀中央局领导。党政工会工作配合,全厂同志在上级所给总任务今年建设炼铁厂情况下,分别胜利完成了他们的任务。”
故县铁厂乃中国共产党在太行革命根据地正式创建的首座铁厂。党的核心地位与领导作用,于此得到深刻印证。
近八十年过去,昔日战火中诞生的故县铁厂,已成长为现代化的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钢铁强国的梦想,让我们在前行路上,永远铭记革命先辈们创下的丰功伟绩与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谨以此文,致敬杨高桐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