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时光浸染 不负韶华
“你好,我是高炉鼓风机班长黄东红,3号高炉鼓风机准备启机。”“3号高炉鼓风机可以启机。”“润滑油压正常!”“动力油压正常!”“冷却水流量达标!”“盘车机构正常!”“3号风机10kV母线电压稳定!”……一条条确认信息,如同战场上的战报,短促、清晰、有力,他紧盯操作盘,稳稳按下启动按钮,巨大的转子开始缓慢地旋转,沉闷的轰鸣声渐渐响起,浑厚、磅礴、充满力量,控制台前,黄东红和主控员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同被磁石吸附,紧紧锁住防喘振控制曲线和工艺参数电脑显示屏。那跳动的数字和上升的工况点,就是他此刻世界的全部。
“汇报调度,3号高炉鼓风机启机正常。”此时,黄东红紧绷的肩膀终于微微松弛下来,嘴角露出一抹微笑,仿佛在说:“老战友,合作顺利!”
荒原开拓 熔铸忠诚
2004年6月,已有十多年党龄的黄东红,毅然响应首钢搬迁调整号召,背井离乡,扎根迁安。随之与他并肩而来的还有他的“老战友”——3号高炉鼓风机。它从京华故园拔根而起,迁徙百里,这庞大的钢铁血脉要在一片荒地上重新搏动,其艰难远超想象。鼓风机基建时期,正是迁安地区潮湿闷热的雨季,从北京老厂拆解、一路辗转运来的3号高炉鼓风机本体、主电机及附属设备运输时,由于临时道路被重型车辆反复碾压后一片泥泞,深陷其中,寸步难行。吊装机械臂长莫及,此时黄东红站了出来,招呼大家:“用滚杠!抬过去!”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无声的行动,他与班组连夜将核心部件与四十余桶润滑油生生抬入油站平台,确保后期设备安装顺利。由他和班组骨干组成的党员突击队,带领大家克服工地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一寸寸夯筑着最初的根基。为了保证如期投产为高炉送风,大家和施工人员一起吃住在工地,宿舍俨然成了摆设,已经分不出上的是白班还是夜班。
基建完成后,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由于3号高炉鼓风机和配套主电机均是80年代进口设备,时隔多年,图纸、工艺、安装精度等资料已不完整,千头万绪,每一个环节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黄东红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与上级专业和施工安装技术人员反复论证安装流程和调整技术参数,确定各个设备安装实施方案。遇到难以理解的技术问题,他便和作业区专业人员一起讨论,集思广益。终于,在无数个日夜的煎熬、无数汗水与心血的浇灌后,3号高炉鼓风机在新浇筑的基座上昂然挺立,重新焕发生机。当有着将近20年高龄的3号高炉鼓风机再一次顺利送风的轰鸣声响彻厂房时,黄东红所有的付出都镌刻在了他“老战友”的运行记录里。
执着坚守 诠释担当
黄东红曾在无数个深夜里被急促的电话惊醒,连夜赶到现场紧急处理设备故障,加班加点进行抢修,在厂房蒸腾的热浪里和震耳欲聋的轰鸣中,他精准定位故障问题所在。他似乎有一双“神耳”,隔着隆隆巨响,却能敏锐地捕捉到轴承深处一丝细微的异常杂音。正是他带领班组职工精心操作,仔细维护,保障了高炉鼓风机的正常运行,为高炉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各机组中修时,他都全程参与,以厂为家始终盯守在现场,确保检修项目符合标准,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3号高炉鼓风机单机对单炉连续稳定运行近三年之久,荣获“功勋风机”称号。这个沉甸甸的荣誉,更是对黄东红多年如一日坚守岗位、无悔付出的有力铭刻。
薪火赓续 筑梦前行
几十载春秋,青丝变白发。黄东红心怀技术传承,视年轻员工为璞玉,倾囊相授宝贵经验。在带徒授业的过程中,他察觉到年轻职工实践能力匮乏。为了解决这一现状,他提出利用备用机组对班组职工进行系统培训,将“看家本领”都传授给大家,也让年轻职工从初入岗位时的“手足无措、一脸茫然”,一步一步成为“羽翼渐丰、独当一面”的风机人。“当我遇到问题时,黄师傅并没有直接让我埋头解决,而是先耐心倾听我对问题的理解,循循善诱,引导我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李德高这样说。二十年来,黄东红已桃李芬芳,培养了多名班组一线骨干,有的已走上技师岗位,为高炉鼓风机岗位储备了坚实的新生力量。
黄东红像一枚沉甸甸的铆钉,把自己的一生牢牢铆在了首钢的钢铁事业上。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荣膺“首钢劳动模范”,2022年荣获“首钢股份能工巧匠”称号,他用匠心诠释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了非凡的业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岗位工人“技能报国”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