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勇立创新潮头敢为先 奋力创造辉煌拓新篇 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

首钢日报 A03版专版  技术研究院用户技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牟淑坤 2025年06月30日

思想领航,以红色基因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集团党委提出“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这不仅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更是对首钢人担当国家使命的深刻要求。技术研究院是首钢推动技术创新的先锋队,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时常叩问自己:在关键核心技术的硬碰硬攻坚战中,能否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在“卡脖子”难题技术攻关的最前沿阵地上,能否迎难而上、扛旗破局?在首钢技术创新的新征程赛道上,能否勇当先锋、领跑突破?答案是肯定的!这是我作为党员的使命,更是首钢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我国在誉为“人造太阳”工程的可控核聚变领域深耕研究几十年、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核聚变反应堆进入无人区,多个核心部件用材料、工艺、装备处于国际空白,成为“卡脖子”难题。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院党委迎难而上组建团队,我和团队成员传承发扬首钢“六敢”精神,争做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主力军,历时两年时间艰苦攻关,成功开发出了耐低温超高强高韧材料及工艺技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针对关键件长度和厚度超出常规尺寸,工件平直度和变形难以控制等工艺难题,我和团队成员成功设计开发了专用工装,并完成关键件的施工,整体探伤一级无缺陷,经过大于1000℃水淬热处理后无变形,各项性能满足设计要求成功交付,得到项目部好评,在国家核聚变重大工程建设中打下了首钢烙印。

精诚服务,以过硬技术支撑企业生产经营

科技创新不能是实验室里的“纸上谈兵”,一定是扎根焊缝旁的“斤斤计较”,一定是驻守现场的“日夜琢磨”,更是直面用户需求的“我来解决”,问题在现场,创新也在现场。面对“首钢钢板因焊接探伤不合,导致项目进度延后”问题,我和团队成员连夜赶到现场一线,经过一天一夜的生产跟踪,发现斜向上焊接,熔池流动慢,焊渣浮不上来,种种现象表明,问题原因主要是电流、焊速等多参数匹配不合理。我们结合现场情况,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优化。第二天探伤结果出来后,客户惊讶地说:“你们钢板商,怎么比我们还懂焊接。”首钢团队用精湛技术和精诚服务赢得了用户的信任,后来用户不仅追加了订单,还和我们合作研究新产品的焊接工艺。

协同创新,以担当精神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特种高端焊材的开发,对焊丝纯净度和成分精度的要求极其苛刻,我和团队成员与基地炼钢专业团队、北冶公司高温合金开发团队、吉泰安丝材生产团队,多专业协同,经过大量的试验优化和分析讨论,成功掌握超高纯净度焊丝的开发的核心技术。面对800MPa高强水电钢,国内无匹配焊材、焊接接头低温韧性难达标的行业性难题,团队从零开始,查阅大量文献,不放过任何细节,反复穿梭于实验室、焊材厂、水电项目施工现场,最终开发出了适合野外环境下全位置焊接的全套焊材,完全替代了进口焊材,实现了首钢水电钢产品、配套焊材及焊接技术在国内外多个项目上的应用。京唐热风炉的焊接建设、外埠基地高炉的焊接修复、海工钢9Ni钢的焊接认证等重点项目,都留下了我们技术创新和拼搏的脚印。团队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发明一等奖一项,冶金行业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首钢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三等奖十余项;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回首过往,那些在电弧光下奋战的日夜、在实验数据中反复求索的时光、在难题攻克后相拥击掌的喜悦,都已成为践行党员使命最深刻的诠释。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践行“一引领两融合”,永葆赤诚之心,勇攀技术之峰,紧盯世界焊接技术前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与发展瓶颈的关键领域发起新的冲锋,力争产出更多“首钢首创”“首钢最优”的硬核成果,为首钢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