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设备丛林里的“智造工匠”
——记首钢水钢博宏公司黄云凯
![]() |
|
在首钢水钢博宏公司冷料厂轰鸣的设备旁,有这样一个身影,他三十余年如一日,凭借对技术的执着与追求,通过自学理论知识与大量实践应用,熟练掌握了冷料厂设备运行的关键技术,成为厂里技术领域的中流砥柱。他就是57岁的首钢水钢博宏公司冷料厂工匠场领衔人黄云凯。
1984年,黄云凯通过招工考试进入水钢原机修厂。2007年转岗到博宏公司冷料厂,从事设备检修维护工作。常年与设备打交道的他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2019年,挑起了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的重担,自此开启了创新创效的新征程。
一天晚上,修筑车间正在运行的铸铁机突然停机。黄云凯赶到现场后,立即带人查找原因。刚翻完铁的铸铁机还处于高温状态,在用生产水喷淋降温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高温抢修战紧张开启。抢修中,他与同事用千斤顶将链带从两边顶开,发现卡住链带的不仅有斗模,还有一块七八十斤重的生铁。刚翻出的生铁还冒着热气,要想取出来,还真不容易。他们想尽方法,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抢修,终于让铸铁机重新恢复了运转。这次抢修后,黄云凯便思考着如何降低铸铁机故障率,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他提出利用占地面积小的优势,将悬臂吊安装在机头处,通过遥控操作,可有效减少人工重复劳动和安全隐患,并一举解决了困扰生产多年的难题。
此外,黄云凯还组织对铸铁机进行改造和工艺优化,机时产量大幅提升,机头处的岗位人员由过去4人优化为1人。由其最新制作的敲铁器,能有效降低铸铁机斗模和设备磨损,减少尾部和中部的落铁,实现铸铁机消耗成本降低和工作效率提升。
2024年,首钢水钢在采用KR铁水预处理工艺后,每月约有5000吨含有脱硫渣的钢渣进入冷料厂倾翻排放。在打水降温降尘过程中,脱硫渣的渗透性没有普通钢渣好,常规热泼打水冷却方式达不到效果。如果要让水充分渗透渣罐,就需要延长打水时间,但这会给渣罐的运行周转带来影响。黄云凯带着杨继承、黄林等8名工匠场成员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查阅资料、绘制图纸,自行设计建造了一套新的处理系统。该系统每次可同时对4个脱硫渣罐进行打水,打水时间只需两小时即可完成。过去3个人的工作,现在只需1个人且还不用到现场,用遥控方式操作即可。
烘罐区烘烤器在烘烤铁水罐时燃烧的剩余热量和残余煤气大都弥漫在厂房内,行车室内温度高达40℃左右,作业环境艰苦。黄云凯经过多次实地查看后,带领团队成员,在25米高的厂房上安装了4台引风机及排气管,可将残余煤气及时排出,并回收再利用,既消除了隐患,又节约了成本;制作了65吨铁水罐移动式烘烤座,改造鼓风机烘烤器基础,解决设备松动问题;更换了烘烤器热电偶测温系统;完成了除尘设备出灰刮板的改造……其间,他带领攻关团队对烘罐区实施了160多项改善、改造与技术升级。值得一提的是,《铁水罐烘烤器设施智能化改造》项目在2024年荣获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成为行业内标杆项目。黄云凯创新工作室也凭借出色的成绩,相继被命名为“贵州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贵州省机冶建材劳模创新工作室”等,他也被授予“凉都工匠”、“最美水钢人”、首钢劳动模范等荣誉。
再有三年黄云凯就到了退休年龄,他在工作中注重对新人的培养,将自己的技术和本领向年轻人倾囊相授。徒弟邵磊在他的指导下,仅用一年半时间就成长为技术骨干,并走上了管理岗位。黄云凯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团队成员前行的道路。在他的带动下,工作室成员个个奋勇争先,人人思进求变,多名成员凭借突出表现,获得水钢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优秀闯创能手等称号,形成了比学赶超、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为冷料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