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钢铁动脉 “芯”生动力

——首钢京唐工业水低压配电室“换芯”记

首钢日报 A02版综合新闻  通讯员 张攀 2025年05月21日

团队成员正在调试马达保护器。

在首钢京唐炼铁部3号高炉工业水低压配电室,一场悄无声息的“换芯”行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而这场行动的“主角”则是已经服役多年的配电室PLC和马达保护器这对组合。

随着电气技术的迭代,老型号的设备器件逐渐停产,这就使备件供应和技术支持成了大问题。为保证高炉供水系统的安全稳定,首钢京唐炼铁部决定全面升级低压配电室控制系统及核心设备,这不仅是一次设备技术的迭代,更是一场关乎效率、协作与智慧的攻坚战。

工业水系统是高炉生产的“生命线”,低压配电室控制系统和马达保护器则是这条“生命线”的“心脏”。然而,面对备件停产导致的“供血不足”,为了不影响生产,炼铁部设备工程师们决定进行一次彻底的“换芯”手术。新的“心脏”是升级版的PLC和马达保护器,不仅性能更强大,还能更好地适应生产的智能化需求。然而,要让这些新设备顺利上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开始,改造团队很多人从“经验堆”里找方法,遵循成功案例,这样改造会更稳妥。“治标不如治本!”高炉点检区域电气自动化工程师李昕洋说:“沿用传统的方案,仅升级部分设备,虽能快速完成,却无法根治大功率电机的兼容问题,备件停产带来的隐患依然存在。”

为了说服团队人员认同彻底升级这一改造方案,李昕洋必须解决一个个困难,才能让大家改变主意,这其中,升级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程序修改及调试成为主要矛盾。全面升级改造就意味着彻底的变革,需重构网络架构、重写控制程序,工期压力与技术风险陡增,这也是大家反对这一方案的重要原因。对此,李昕洋不断查阅资料,思考解决对策。在一次翻看创新工作室创新案例时,“出铁摆动溜槽用加装减速机作为角度调整中介”的方案吸引了他。他边看边想,程序控制也可以找个“中介”呀!于是,他提出设计“转换功能模块”的构想。通过模块化接口,实现新旧系统无缝对接,既可以减少主程序改动量,又降低了技术风险。同时李昕洋还提出了“三段式调试法”——实验位调试、大系统联调、重负荷实测,将联调周期压缩40%,为全面升级争取了宝贵时间。大家讨论后都认为这个想法可行。此外,在此基础上,李昕洋还与团队成员艾东、刘洋以及设备厂家技术人员,多次线上、线下讨论实施方案,共同在实验平台进行接口通讯测试和传动系统测试,最终形成了可行的“根治”改造方案。

此次改造,配电室两段低压智能柜共62套设备需要重新安装马达保护器、软起、变频、DSA等设备,同时还要敷设控制电源、网线以及安装互感器。如此巨大的工程量,不仅要保证在几天的检修时间内完成,还要保证实施改造过程中主要设备不能停机。尤其是高炉停风期间,工业水高压泵必须保持运行状态,这就意味着施工团队必须在设备运行的情况下完成网络重新组态,这对施工技术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这就像给一辆正在行驶的汽车换轮胎,既要保证车不停,还要确保轮胎换得稳。”李昕洋这样形容。不管前面是否有“石头”,想办法挪开它,必须把路彻底打通。

为解决这一问题,设备点检与生产岗位密切合作。首先,针对供水不能停的设备,设备点检提前在机旁增加了“直启”功能,确保系统升级中供水不断线。其次,严格执行倒机施工方案,生产岗位全时段紧盯供水,为设备改造创造良好条件。最后,遇见技术难题时,专业人员会到现场一起讨论对策和实施细节,并严格把关施工质量。

“那段时间,大家几乎天天待在配电室里,水泵那里也不敢离开人,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参与改造的点检李海涛回忆:“但看到改造顺利完成,大家都觉得值了。”

最终,“换芯”行动不仅提前16小时完成,更一次投运成功。“是每一名参与其中的人都在认真对待,都能明白自己这颗螺丝钉的重要性,才保证了每一道工序按时按质完成,保证了最终一次组网成功,并且提前完成改造。”李昕洋看着平稳运行的设备难掩兴奋。

改造后的低压配电室焕然一新,升级版PLC与马达保护器让系统响应速度提升30%。新增的智能监测模块可实时采集设备数据,为预测性维护提供支撑。“现在系统稳如磐石,我们对设备稳定运行更有底气了!”生产岗位邢师傅的感慨道出了升级带来的直观效果。

这场“换芯”行动不仅让高炉工业水系统焕发了新生,也让每一位参与其中的职工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和技术升级的魅力。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改造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使这场“换芯”行动顺利完成,不仅展现出了炼铁团队在极限压力下的协同作战能力,更彰显了设备技术人员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