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随心所欲读书法
我读书向来没什么章法,全凭心情。不爱定时定点定书目,倒是喜欢随手抄起一本,就地盘腿而坐,随机翻开某页,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颇有欧阳锋逆练《九阴真经》的潇洒。不过说也奇怪,这般倒行逆施反而让我读得眉飞色舞。开篇先尝最甜的西瓜芯,带着余味往前寻根问底,往后探秘求源,待把精彩片段品透了,再从首章细细重读,倒像吃完蜜饯再品茶,别有一番风味。此法仅供诸君看个新鲜,毕竟读书如穿鞋,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
读书本是精神按摩,何必正襟危坐如临大考?更不必非寻个世外桃源。倒不如像只晒太阳的猫,以最松弛的姿态窝在书里。真读进去了,自有人书合一的妙境,字句在眼前跳舞,思绪与作者隔空击掌。且看我三个读书名场面。
大年初二陪夫人回娘家,照例往车里塞本《围城》。饭饱后,夫人挽袖收拾碗筷,小崽子们揣着压岁钱嗷嗷叫着杀向小卖部。我则摸出书来,在房里自成一方天地。此时万籁俱寂,屋内温度舒适宜人,远处零星的爆竹声像爆米花般脆响,隔壁厨房隐隐约约传来妻子和丈母娘的谈笑声,温馨美好。我左手持书如捧圣旨,右手端茶杯权当玉玺,时不时从茶几上“御驾亲征”摸块点心。这般神仙日子,直教人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待熊孩子们你追我赶、一路欢快地杀回来,夫人串完邻居家满面春风归来时,窗外的天色已偷喝了几滴墨水,透着薄薄的夜色,又仿佛调皮孩子在捉迷藏,悄悄露出半张脸,若隐若现。我的书已读了四分之一。在丈母娘“趁着天色未黑,早点回吧”“路上慢点,注意安全”催返程的唠叨声里,我伸着懒腰合上了书,肚里装着美食,心里揣着故事,活像个满载而归的饕客。
说来有趣,《围城》这书我啃了十几次,竟全是在丈母娘家、大年初二完成。这般奇特的阅读仪式感,倒比书里的方鸿渐还魔幻。
晚饭后在父母跟前读书是我的独门绝技。看官定要疑惑:电视聒噪岂不扰人?嘿,这您就有所不知了。老爷子雷打不动守着新闻联播,老太太追着《自然传奇》大呼小叫。我歪在沙发上捧书,时而听见“俄乌局势又紧张了”,时而传来“哎呀,狮子咬住野牛喉咙了”,偶尔还要参战讨论村里新八卦。这般左右开弓的阅读法,倒像在文字丛林里开着敞篷车,既赏得了风景,又躲得开大象。您别说,这般“三心二意”的读法,反而让我把新闻听成了评书,动物世界看出了悬疑剧,村里闲话品出了人间喜剧。后来才悟出,这大约就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玄妙——有亲人在侧的安全感,才是最好的读书BGM。
午睡前的读报时光最是风雅。暂时撇开工作的烦恼,心无旁骛、舒适慵懒地躺在床上,随意从身边抽出一份报纸。这时有种打开盲盒的感觉,不管是谁家的,相遇即是缘分。然后,以最放松的状态读报,看着想着,困意袭来,眼皮逐渐合拢,手一滑,报纸顺着胸膛滑了下去,一阵呼噜声逐渐响起。有时醒来,发现自己竟然枕着报纸在睡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倒应了唐伯虎“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的意境,只不过人家是桃花换酒钱,我是报纸当枕巾。
人生旅途,三个时刻是我读书的至美享受。而这些读过的书,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散发出的精神能量都会悄悄融进身体,改变言行谈吐,提升认知层次,潜移默化精神气质,成为我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