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活出正能量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 |
|
翻开《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在这个充斥着“鸡汤文学”的时代,“正能量”三个字几乎已成为肤浅乐观主义的代名词——那些无视生活阴暗面、强行灌输快乐的口号,那些对苦难轻描淡写、对复杂人性视而不见的陈词滥调。然而,维克多·弗兰克尔用他在纳粹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彻底颠覆了我对“正能量”的偏见。这位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时期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真正的正能量不是对苦难的否认,而是在承认苦难不可避免的前提下,依然选择为生命赋予意义。
弗兰克尔在书中描述的场景令人不寒而栗:拥挤的车厢里,人们像牲畜一样被运输;集中营中,囚犯们衣不蔽体,在严寒中瑟瑟发抖;每天面对着死亡的威胁,看着身边的同伴一个个消失。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许多人失去了生存的意志,而另一些人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弗兰克尔发现,那些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往往不是身体最强壮的,而是那些在心中保有一份意义感的人——或许是牵挂远方的亲人,或许是未完成的著作,又或许仅仅是对人性最后一丝尊严的坚守。这种在绝境中依然能够找到生命意义的能力,才是真正强大的正能量。
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与当代泛滥的“快乐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今天的主流文化告诉我们,人生的目标就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精心修饰的幸福画面,成功学大师们鼓吹着“只要你想,就能得到”的虚幻承诺。这种快乐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精神逃避,它让我们在面对不可避免的苦难时更加脆弱。弗兰克尔却告诉我们:“人需要的不是一种无焦虑的状态,而是为了一个有价值的目标而进行的奋斗和挣扎。”真正的正能量不在于永远保持微笑,而在于即使流泪也要前行;不在于否认痛苦的存在,而在于理解痛苦也可能成为成长的契机。
当代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意义”危机。物质丰富却精神空虚,选择众多却方向迷失。抑郁症成为全球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在问:“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为这个时代提供了一剂良方: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向世界索取什么,而在于我们能够给予世界什么;不在于我们被动地等待快乐降临,而在于我们主动地为自己的存在承担责任。这种意义导向的生活态度,比任何快乐技巧都更能赋予我们对抗逆境的力量。
在个人层面上,弗兰克尔的思想教会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不幸”。当我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我不再问“为什么是我”,而是问“这要教会我什么”;当我面对人际关系冲突时,我不再沉溺于自怜,而是思考如何从中成长。这种视角的转变不会让问题消失,但确实让我获得了穿越困境的勇气。弗兰克尔说:“当我们无法改变处境时,我们就被挑战去改变自己。”这种在限制中依然保持精神自由的能力,正是最为珍贵的正能量。
从社会层面看,真正的正能量文化应该是对多元生命体验的包容——允许人们在不快乐时表达不快乐,在痛苦时承认痛苦,而不是用虚假的乐观主义压制真实的情感表达。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为公民提供寻找意义的多种途径:通过创造性的工作,通过爱与被爱,通过超越个人利益的服务……当年轻人不再将“躺平”视为无奈之举而是主动选择时,这反映的正是主流意义体系的失效。重建这一体系,需要弗兰克尔式的智慧:承认苦难的普遍性,同时坚信人类精神的超越性。
《活出生命的意义》最震撼人心的部分在于,弗兰克尔不仅提出了理论,更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一理论。失去亲人、失去手稿、失去一切物质财产,他依然能够在集中营的暗夜中仰望星空,思考人性的光辉。出狱后,他没有陷入仇恨,而是将痛苦转化为帮助他人的力量。这种将个人悲剧升华为普世智慧的能力,展现了正能量最为崇高的形态。
合上这本书,我理解了正能量与盲目乐观的根本区别。真正的正能量不是心灵的吗啡,不是现实的遮羞布,它是直视深渊时的镇定,是破碎后的重建,是在认识到生命本质上的荒谬后依然选择热烈地活着。正如弗兰克尔所言:“对生活说‘是’,尽管它本质上充满了痛苦;对生活说‘是’,因为它是挑战。”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深刻的、有韧性的正能量——不是作为逃避现实的借口,而是作为直面现实的勇气;不是作为解决问题的捷径,而是作为与问题共处的智慧。当下一场风暴来临时,或许我们会想起弗兰克尔的教诲:人类最后的自由,在于选择面对任何既定环境的态度。而这一选择本身,就是生命最伟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