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于毫厘之间行走的把关人

——记首钢长钢质量监督站张睿鹏

首钢日报 A02版专版  长钢站记者 侯秀丽 2025年04月30日

2010年,张睿鹏学校一毕业就加入了首钢长钢大家庭。通过刻苦钻研,理论结合实践,从业13年来,从质量检验到设备维护再到班组长,从炼铁厂到质量监督站,变换的是工作地点,不变的是追求技术创新的脚步。张睿鹏常说:“作为一名长钢人,就要牢记使命,勤奋钻研,把自己的追求融入到设备高效稳定地运行中。”

将创新追求融入“两化项目”。刚开始从事质量检验工作时,面对完全陌生的工作环境,张睿鹏有些不知所措。但他努力认真学习原燃料检验知识,很快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检验工。2020年,质量监督站新上了“两化项目”——全自动煤采样系统,激发了他对创新的追求。为了尽快掌握实践知识,张睿鹏从设备装配到安装调试寸步不离现场,了解重点部位安装,请教师傅新设备相关参数和操作使用。为了弥补自身专业技能的不足,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PLC编程。在自动设备试运行过程中,他发现采样钻通有较深划痕。通过现场反复观察采样流程,划痕是在设备采样后,小车回到后限位,大车向卸料位移动时钻通与接料斗外沿摩擦所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睿鹏对小车后限位距离进行了调节。由于每次采样点位置随机性很强,导致惯性量不一致,虽然已经反复调整,但是效果仍然不佳。他突发奇想:可不可以改变大小车运行程序,先由大车运行至卸料位,然后小车在向后限位进行移动,从而达到避免设备频繁剐蹭的现象。他将这一想法与程序编写人员进行沟通,得到的答复是:“我们做自动采样很多年,程序一直这么写。”但在张睿鹏的坚持和沟通下,最终将程序进行了修改。经过反复调试和验证,采样设备运行正常,达到了预期使用效果,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

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在自动采样设备投运的四年时间,运行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其间,针对制约问题,张睿鹏通过改进和创新设备微缺陷,全面挖掘了设备的最大潜能。自动采样系统和自动制样系统采用直线集样器进行对接,在使用中,由于样桶倾斜、样盖错位等,导致在运行中与设备支架、防护罩发生卡拌,致使传动损坏、电机烧毁,严重制约了自动采样设备的平稳运行。为解决这一问题,张睿鹏经过分析研究,创新发明了一种样桶防卡拌装置。在样桶进入后续空间易造成卡拌的位置焊接支架,固定行程开关;调整行程开关头部接触位置,提前感应不合格样桶,确保样桶正常运行;将行程开关与系统急停进行联锁,在防卡拌装置连锁上声光报警器。当装置检测到不合格样桶时系统自动停止,发出声光警报,岗位人员将样桶重新调整后防卡拌装置回位,系统恢复运行。改造后,自动采样机因样桶卡拌造成的设备故障为零。

借创新培训培养人才队伍。随着质量监督站对原燃料检验“两化项目”的不断推进,新系统新技术的成功应用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优化了人力资源。但随着设备系统精密化、自动化的不断提高,系统故障维修难度也随之增加。为全面提升岗位人员技能水平,张睿鹏将自动检验设备调试运行期间所产生故障发生的频率、影响程度进行汇总,将故障原因和排除方法进行提炼,创新设计了一种内容精炼、极易上手的“故障处置卡”。它将复杂的专业技术简化为简单操作,成为立竿见影的故障快速处置体系,使现场人员解决各类常见性、反复性故障时更快捷、更便利,避免了长周期、繁琐复杂的系统性培训,节约了人力成本。故障处置卡应用后效果显著,自动检验系统故障处理及时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设备非计划停机时间降低10%,岗位人员误操作率降低了3个百分点。

“两化项目”安装调试、使用及改造期间,张睿鹏共发表论文4篇,申请、获得专利3项,首钢长钢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项目获奖5次,获得首钢科学技术三等奖。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对于今后的工作,张睿鹏满怀信心地说:“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技术引领,勇于创新突破,为首钢长钢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