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代码与齿轮磨合的探索者

——记通钢公司炼钢事业部赵玉迎

首钢日报 A02版专版  通钢站记者 孙政依 2025年04月30日

在通钢,一次次荣誉的获得让赵玉迎的名字变得耳熟能详。他是全国首届“红旗杯”班组长大赛优秀选手,获得机械工业优秀班组长称号,多次被评为通钢优秀班组长、通钢优秀职工、通钢技术能手,近期他又收获了新的称号——首钢之星。荣誉背后,是赵玉迎多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奋斗,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迎难而上、敢于创新的精神。

2004年,赵玉迎从辽宁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憧憬,踏入了通钢大门,成为一名主控工。初来乍到,面对炼钢生产的复杂性和实操经验的缺乏,赵玉迎并没有退缩,而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他每天对着电脑和生产设备背设备代码、英文简写,学轧线运行原理、生产流程,成为了主控室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班中,赵玉迎虚心向老师傅请教,认真记录每一个问题;班后,仔细复习,温故知新。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让赵玉迎迅速掌握了主控工作的精髓,并逐渐成长为炼钢事业部维检作业区自动化控制班班长。然而,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在学习和钻研的道路上深耕细作,致力于自动化程序的改造和创新。

赵玉迎深知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竞争力。因此,他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自动化控制班的首要任务,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升设备性能、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尤其是2024年,赵玉迎带领团队聚焦生产难题,持续开展创新攻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针对热轧板带生产线中存在的带钢拉窄、成品厚度偏差、带钢除鳞不净等问题,赵玉迎带领团队进行深入分析和自动化程序改造,通过优化张力计算模型、调整张力控制策略、改进厚度检测系统和除鳞系统,显著提高了生产线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合格率,创效100余万元。针对加热炉燃烧系统助燃风机变频故障、板坯跟踪系统中炉辊编码器多次故障、横移车跟踪系统多次出现网络通讯中断等故障,赵玉迎带领团队对加热炉燃烧及跟踪系统设备稳定性进行电气改造,通过自动化系统改造与变频器国产化替代的方案联合实施,不仅显著提升了加热炉跟踪系统的稳定性,还解决了备件短缺的难题,降低了备件成本和维护成本,创效50余万元。

独行快,众行远。赵玉迎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共同进步,才能走得更远。2021年,赵玉迎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他将个人的创新力量转化为团队的创新力量。工作室以实现炼钢事业部轧钢线低故障率、稳定运行为主要任务,不断开展自动化改造和创新实践,将先进技术经验、方法和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炼钢生产。

2024年,赵玉迎带领工作室成员积极响应公司号召,深入开展“一引领两融合”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先后开展了1号卷取机冷检程序改造、2号卷取机侧导板压力控制程序改造、多功能仪表厚度检测报警程序改造、R1入口辊道跳闸影响板坯头部跟踪程序改造、2号卷取机夹送辊压力控制参数调整、除鳞4号泵使用方式程序优化、卷取机润滑系统连锁程序改造等多个自动化改造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提升了生产线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还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

创新不断,进步不止。近年来,赵玉迎带领团队在自动化控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们开展的POMONI数控轧辊磨床探伤仪国产化改造、自动化仪表综合模拟实验系统研制、提升板带线生产能力工艺技术集成等项目多次获得公司科技创新成果奖。其中,薄规格峰谷平生产统计软件设计成果令人眼前一亮。该成果通过低谷时轧薄规格、高峰时轧厚规格,有效监控节电措施,降低峰谷比,为企业创效约150万元。这一成果获得了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创新成果三等奖的殊荣。

赵玉迎的故事是迎难而上、敢于创新的生动写照。未来,赵玉迎将继续带领团队在自动化控制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创新创效,为企业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