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猫的哲学

首钢日报 A04版副刊  首钢长钢 李园 2025年04月21日

“小猫的‘配得感’真的很强,不管它的脚有多脏,不管它是不是刚刨过猫砂盆,它都好意思往床上跑。” ——某网友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照射进来,小猫咪已经完成了它的“晨间仪式”——用爪子郑重其事地掩埋猫砂盆中的排泄物,然后毫不犹豫地跳上我的床,在上面留下几道梅花状的爪印。它从不思考自己是否“配得上”这张床,是否应该先洗漱一下再来亲近我。这种毫无保留的自我接纳,这种不需要任何理由的自我珍重,网友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配得感”,却不知这正是我们失落已久的天赋权利。

猫的世界里没有“我不配”这样的词汇。它们不会在享用完罐头后思考自己是否值得这顿美餐,不会因为打翻花瓶而陷入长久的自我谴责,更不会在寻求主人抚摸时先做一番心理建设。观察一只猫的行为模式,就会发现,它们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是傲慢,而是对自我的一种接纳,我就是我,没有比较,独一无二的我。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对前来拜访的亚历山大大帝说:“请你让开些,别挡住我的阳光。”这份率性与猫何其相似。第欧根尼不需要证明自己配得上阳光,就像猫不需要证明自己配得上主人的爱抚。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不断被“评估”的时代。从学业成绩到工作表现,从社交媒体的点赞数到银行账户的数字,我们被各种量化指标所定义和评判。这种持续的评估机制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内部建立了一个严苛的“审查官”,它不断地质问:“你够好吗?你配吗?”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道:“我总觉得自己是个冒牌货,随时可能被人揭穿。”这种“冒牌者综合征”已经成为都市心灵的普遍病症。我们习惯了先贬低自己,以避免被他人贬低的痛苦;习惯了先说自己不行,以预防他人说我们不行的尴尬。在这种自我贬低中,人类的“配得感”越来越低,反而造成焦虑和自卑的接踵而至。

猫教会我们的,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自我肯定。当它跳上你的膝盖,不是因为觉得自己足够“好”,而是因为它想这么做;当它在阳光下伸展身体,不是因为觉得自己“配得上”,而是因为在阳光下舒服。猫不会因为昨天打碎了杯子而今天不敢靠近茶几,正如永远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不会因为昨日的失败而放弃今天的推举。每一个新的时刻都是全新的开始,不需要背负过去,不需要将昨天的遗憾留到今天。

重建我们的“配得感”,不是要培养妄自尊大的傲慢,而是要恢复那种与生俱来的自我接纳。德国哲学家尼采说:“成为你自己。”意思就是:你不需要成为任何其他人眼中的“够好”,你的存在本身就是足够的理由。提高我们的“配得感”,可以从微小的日常开始:买那束喜欢的花而不必等待特殊场合,穿上那件好看的衣服不必等待重要的约会,表达那个想法不必担心它不够成熟。就像猫不会等到自己“完美无瑕”才去晒太阳,我们也不必等到自己“足够优秀”才去享受生活的美好。当下,就是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