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首钢水钢:无人机“智慧运维”跑出巡检“加速度”

首钢日报 A01版要闻  水钢站记者 张志喜 2025年04月21日

职工正在操控无人机巡检线路。

3月5日上午9时,天空飘着毛毛细雨,虽然已开春,但天气仍显得寒冷,记者跟随首钢水钢能源事业部供电作业区外线组职工来到位于凉都公园的水铁线20号塔附近。当天按照计划,外线组5名职工将对水铁线20—33号塔的输电、配电线路进行巡检。

当来到凉都公园的空地上时,外线组组长、无人机巡检飞手李玉熟练地打开无人机箱盒,只见他神情专注地检查无人机的各部件。几分钟后,一阵“嗡嗡”声传来,无人机缓缓升空,不一会儿,水铁线20—33号塔的设备设施、地质地貌清晰呈现在无人机遥控器屏幕里。

职工刘学院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外线组共5名职工,主要承担水钢电网46条线路的维护和管理,其中有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6千伏等多种电压等级线路。日常工作中,他们主要巡检导线、绝缘子、横担、杆塔基础、拉线、地线、避雷器和避雷线等,查看是否有锈蚀、松弛、断股、杂物悬挂等情况,还要巡检线路导线附近可能引起放电的树木或其他设施等隐患。

“由于电网基塔穿越多座山,以前我们巡检主要依靠徒步进行人工观察,有的地方大家只能望而却步,不仅耗时耗力,还难以全面覆盖所有路段。为提高作业效率和运维质量,2023年4月,公司投用无人机对电网进行巡检后,之前需要7小时的巡检,现在1个小时就可以轻松搞定,发挥了智能巡检的强大‘威力’。”李玉介绍道。

据了解,相较于人工巡检,无人机巡检具有不受地形限制,范围广、机动灵活、利于辨识缺陷隐患等特点,能在一些人工巡检无法到达的高山、深沟等区域精细掌握线路运行状态。为提升输电线路巡检效率,水钢积极推动传统运维模式向人机协同运维模式转变,目前,能源事业部供电作业区有无人机飞手3名,无人机4架。有了这些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外线组专门针对山区运行环境艰苦、设备老旧的输电线路建立了周期性巡检计划。

“通过无人机可以完成高精度巡检和无死角查看,巡检人员可以轻松查看塔与塔之间架空导线的松弛情况,绝缘子、金具等设施是否锈蚀,以及有无异物,提前掌握并预判线路运行变化情况,为供电安全提供第一手资料。”能源事业部供电作业区负责人说。


近期,随着春季气温回升,线路通道内树木快速生长,易引发输、配电线路隐患。“我们非常关注春季大风。为消除树障,我们每年都要把对影响线路安全的树枝清除掉,遇到较大树障,还要请公司协调砍伐树木。”外线组职工辛言忠边用镰刀砍伐挡道的杂草灌木边说。

据了解,外线组所巡检维护的这些输电线路一旦出问题就会影响水钢生产,其中北铁线和水铁线是他们维护的重点线路。正常情况下,供电作业区每个月都会对架空线路、电缆线路进行全覆盖巡检,如遇下雪、下雨、大风等特殊情况,作业区还会安排人员进行重点巡检。

3月初,按照水钢电网线路安全以及六盘水森林管理处的森林防火要求,供电作业区协调相关部门,组织职工,用5天时间对可能影响线路安全的3000余株树木进行了砍伐清理。特别是在冬季,当车辆无法行驶到作业点时,外线组职工还要穿上草鞋,用布或袜子套在鞋上,慢慢爬到最高的观冰点,查看输电线路结冰情况……

“现在,无人机显示线路所在温度为2摄氏度,若观察到线路温度达到70摄氏度时,我们就必须立即向调度汇报,并申请停电处理,线路运行带起负荷后我们还要去复查。”李玉介绍着他们巡检闭环管理的工作内容。

据统计,2024年,通过无人机共巡检出线路导线和引流线连接处并沟线夹发热20处,影响线路运行的树木7000余株,这些隐患均及时有效得到处理。近日,外线组按照作业区春检工作安排,借助无人机巡检,开始了电网风险管控的全面排查,时刻绷紧春检的“安全弦”。


记者手记


输电、配电线路的巡线工作直接关系到生产安全用电,“无人机”的加入,让首钢水钢的巡检线路工作变得更加智慧,也更为方便快捷,显示了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的魅力。随着发展步伐的推进,相信在首钢水钢的各生产现场,各种操作会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高效化,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