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清明追思

首钢日报 A04版副刊  首钢股份 刘普 2025年04月16日

一年一度春草绿,又到清明祭扫时。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这个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内涵的传统节日,既是农事历法的重要节点,更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集体记忆。

年复一年,只要条件允许,我总要回乡祭扫。太爷、爷爷、父母长眠的青山,承载着家族绵延的血脉。父亲曾是村小教师,乡亲们唤他“大刘老师”——当年学校里还有位“小刘老师”。父亲走上讲台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初中毕业本要务农的他,在县城集市偶见教师招聘启事,三个月培训后便执起了教鞭。母亲是位裹足农妇,早出晚归,忙忙碌碌,据说初见父亲时,他仅着扎腰破袄,家徒四壁,她却义无反顾地嫁了。在“半边户”(一方为农村居民、一方为城镇居民的夫妇)的特殊年代,父亲既要教书育人,又要侍弄庄稼。父亲总能把农活干得漂亮,却常因教务繁忙不得常往田间。

我家姊妹五人,作为家中独子,我自幼受尽呵护。由于爱看点书,父母经常带着我见世面,那些随父母走亲访友的时光,那些躲在被窝读书的夜晚,织就了童年温暖的经纬。大学毕业后赴异地工作,和父母见面的时候少了许多,那时手机尚未普及,偶尔打个长途电话,也是聊聊数语,最密集的相见竟是在病房。母亲69岁离世,父亲81岁故去,相隔十二载春秋。他们熬过艰难岁月,却在曙光初现时相继离去。尤其母亲未享古稀之寿,每每思及,总叫人潸然。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双亲逝,余生只剩归途,个中况味,非亲历者难明。

每逢清明,千里归乡的车流,山间零星的扫墓人,交织成春日独特的风景。这绵延千年的仪式,是血脉的溯源之旅。我们跪拜的不仅是至亲坟茔,更是文明传承的根系。那些篆刻在青碑上的姓名,那些口耳相传的往事,都在春风中苏醒,提醒后人:今日之我,源自代代薪火相传。

祭祖之余,更当缅怀为国捐躯的先烈。他们以血肉铸就太平,用青春置换黎明。在民族危亡之际,多少英烈前赴后继,以一代人之肩扛起数代人之责。而今和平年代,我们自当铭记:清明不仅是追思的节点,更是传承的起点。唯有将这份家国情怀化作奋进之力,在新时代续写华章,方不负先烈热血、不负祖辈期许。

细雨纷飞中,但见漫山新绿涌动。这生生不息的春意,恰似中华文明绵延千载的精神图谱——既有慎终追远的根系深扎,更有继往开来的新枝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