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与百年首钢的光阴叙事

首钢日报 A04版副刊  首钢股份 李凤成 2025年04月07日

观看新编现代京剧《百年首钢》后,我不仅被专业的演员表演和台词深深震撼,思绪也随之飘回到1987年的三四月份。那时,即将初三毕业的我正着手填报志愿。生长在北京郊区的我,和大多数农村子弟一样,只有胆子大、信心足的同学才敢报考高中,绝大多数人则是在转户口、稳就业两大原则驱使下选择报考中专学校。我从众多招生学校中将北京钢铁学校列为第一志愿。当时对首钢的了解仅限于其工人收入高,据说在北京市数一数二。同年8月收到录取通知书后,自9月1日踏入校门起,我便与百年首钢结下了近四十年的情缘。

新编现代京剧《百年首钢》从石景山旁驼铃古道上的小村讲起。村里有许多小院,当年石景山炼铁厂的工人便居住于此。直至20世纪80年代城市扩张将小村包围,仍有不少首钢人在此定居,这些院落如同首钢深植民间的根系。剧情从其中一座住着六七户人家的小院展开,四代首钢人共同生活其间。院中绽放着两朵青春之花——韩青桐和林宇生。率先实行承包制的首钢如破冰之舟,激发出每位首钢人的潜能。十八岁的二人毕业后投身首钢,远赴比利时拆运先进设备以应对技术挑战。进入新世纪,首钢发展与首都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绿色转型成为新的历史使命。韩青桐与林宇生等首钢人挥洒智慧与汗水,令现代化钢城拔地而起。在功勋高炉熄火、小院拆迁的变迁中,首钢园涅槃重生,在新时代华丽转身为集商业、科技、体育、文旅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成为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工业复兴的典范,蜕变成为令人瞩目和骄傲的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这部京剧以百年首钢折射中国近代钢铁发展史。从北洋政府选址建厂,历经北伐、国民政府时期、日寇掠夺,直至1948年解放军解放石景山,钢铁厂重获新生。在共和国建设历程中,首钢始终是钢铁脊梁: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石钢职工提出“工厂变战场,机器当武器”口号,捐献25架战斗机,其中一架命名“石景山钢铁厂号”;改革开放初期,首钢于1981年率先实行承包制,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焕发活力;1987年,被首钢赋予了新生命的比利时赛兰钢厂,以“第二炼钢厂”的崭新面貌建成投产;1994年,首钢钢产量达到824万吨,一跃成为全国第一。2005年,国家发改委批复首钢搬迁方案,从2003年首钢迁钢奠基到2010年首钢京唐竣工,这场跨越多年的战略转移终在2010年底北京地区钢铁全部停产后逐步落下帷幕。2018年,首钢入选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如今的首钢园已形成“山—水—工业遗存”特色景观体系,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发展、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工业区复兴的典范。

2021年4月18日,我在首钢园漫步时写下:“北洋产物换新颜,峥嵘岁月越百年。挥汗三十春秋逝,曾经少年逾五旬。”作为亲历首钢三十余年变迁的见证者,从青葱少年到知命之年,这段情缘早已融入生命血脉。衷心祈愿百年首钢续写新的世纪传奇,在新时代熔铸更加璀璨的钢铁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