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以创新为笔 书写卓越新篇章
——记首钢贵钢钎具制造公司李永富创新工作室
![]() |
李永富创新工作室成员在正火生产现场检查改造后的双工位情况。 |
创新成果
工作室带头人李永富,2021年度首钢“创新先锋”,贵钢“创新之星”和“最美青工”。李永富作为带头人,工作室获“一种双工位钎杆自动上下料及辊道输送装置”“一种高效自适应自动切割机”“一种双通道加热感应器”等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李永富参与研发自动上下料机,提效1.5倍,节省人工费48万元;研制半自动切割机,降低职工劳动强度的同时,用工减少2人,节省人工费16万元。
李永富创新工作室前身为彭钧劳模创新工作室,2024年由李永富带头开展工作。工作室通过技术创新、课题攻关、设备改造、工艺优化等项目实施,先后取得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荣获2015年“贵州省劳模创新工作室”、2021年“贵州省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23年“中国机械冶金建材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等,支撑了企业加快“提质降本”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擦亮了“贵钢牌”钎具品牌。
工作室名片
创新工作室于2015年6月由贵州省总工会授牌成立,现有成员25人,副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9名。成员包括贵州省劳动模范、首钢劳动模范及各专业骨干、岗位能手,涵盖自动化、机械、物理检测多个专业。主要负责产品工艺技术优化新产品研发、在线设备升级及自动化改造、现场生产降本增效和产品质量管控及人才培养。通过专业协同、优势互补,为公司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充分发挥了工作室创新、创造示范引领效应。
创新故事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关键在掌握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加工手段,以极低成本运行赢得一席之地。钎钢钎具在国家制造业中体量小,没有现成的生产工艺,也没有专门的配套装备。没有现成设备,就自己研制;通用设备加工效率低,有安全隐患,就将其改为专用机床。李永富创新工作室突破固有思维,敢于“亮剑”,采用先进的加工手段,不断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当前,我们与世界知名钎具企业尚有不小差距,要想成为国际钎钢钎具知名企业,就要坚持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钎钢钎具,以优质产品赢得市场。”工作室研讨会上,带头人李永富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升级改造有成效
成品钎平头倒角加工频率高,起初采用普通车床加工,刀具固定在刀架上,工件旋转,具有很大的安全风险。对此,工作室成员设计刀盘固定在车床主轴上旋转,用专用夹具固定工件在中拖板上,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尝到甜头后,他们又设计出旋风钎尖车削装置,改工件旋转为刀具旋转,杜绝了车削时产生的安全隐患,单机效率提升3.7倍,用工减少2人,年节约费用257万元。
李永富被指定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他始终坚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工作理念,带领工作室不断创新增效,取得丰硕成果。
“延伸思维”提质提效
李永富创新工作室紧紧围绕生产难题,开展技术攻关。针对钎钢正火工艺存在加热温度波动,导致质量不稳、效率低、能耗高的问题,与重庆专业厂联合研制双工位自动上下料正火生产线,加热温度波动控制在±20℃以内,产品凿岩寿命提升30%,吨钢电耗降低13.16%,生产效率提高3.1倍,年增效90余万元,累计形成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
工作室着力开展技术攻关,减少轧制坯非定尺料,头子料单独定尺,降低了头尾料引起的质量波动,实现年增效45.6万元;新增抽芯切割定位装置,缩短定尺坯长度,R32接杆钎成材率从95.11%提升到96.01%;CrNi钢套管实心棒料改厚壁管加工,成材率由70.5%提升到73.69%,为拓展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销售同比增长25%,提升了品牌价值。
永不言败破难题
成品钎自动切割是贵钢几代人的梦想,在多次失败反复总结不断改进的基础上,2021年,创新工作室成功研制出半自动切割机,坯料自动夹紧、自动切割、自动收集,年增效36.6万元,形成“一种高效自适应自动切割机”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进口数控机床加工重型钎从圆形到六角形,几十个规格,1.5米到6.7米长短不一,20千克到130千克轻重不等,装夹坯料时间长达1分30秒,100多斤重的产品来回拖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李永富组织团队设计重型钎自动上下料机,自动送料、自动装夹、自动加工、自动退料,重型钎杆螺纹加工实现全自动生产,一人操作2台设备,装夹时间缩短六分之五,用工由6人变为3人,在避免了安全风险的同时还减少场地占用30%,年增效36万元,累计形成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
持续攻关产品质量“顽疾”。成品钎尾柄的早期断裂问题一直是国内各生产厂长期面临的技术难题。创新工作室经过多轮工艺及现场凿岩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6月,在六盘水六枝隧道施工中,尾柄及领盘均未出现断裂情况,产品质量取得新突破。
突破瓶颈赢市场
李永富创新工作室充分利用国内唯一一条全流程钎具生产线优势,努力“消灭”影响产品质量的每一个因子。随着凿岩装备水平的提升,常规H22成品钎逐渐淡出市场,低碳合金锥形钎以其高韧性、耐冲击、高寿命受到市场青睐。首钢贵钢早期研发的H22低碳合金锥形钎,尾柄端面“炸顶”问题长期未解决,寿命仅为国际顶端产品的50%。2023年,工作室重启该项研究,不断探索、优化制钎热处理工艺,新工艺技术产品试制出来以后,工作室人员前往国内各大型矿山、隧道工程等进行现场凿岩试验70余次。根据试验反馈,及时调整技术工艺,周而复始、反复冲锋,无数次的试验、分析及持续改进,彻底解决了“炸顶”难题,产品凿岩寿命提升132%。此外,他们还优化完善了GIII成品钎工艺,凿岩寿命高于其他厂达100米,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1.09%。优化重型钎生产工艺,保杆体两端基体硬度差在最小范围内,马氏体+残余奥氏体1级达65%,2023年销售同比增加27.83%。H25车削锥型钎、轻型尾钎、低碳合金钢90机钎长期主导市场,但质量时有波动。工作室调整整体正火、尾柄淬回火工艺,经用户反复试用,凿岩进尺寿命大幅提升,彻底解决了尾柄早期断裂、崩块等质量问题。
“帕萨特”的故事
由于“HSC75五轴加工中心”故障,影响了价值20万元合同按期交货。对此,李永富工作室成员立即查阅资料,现场蹲点,三天连轴转,查明原因是刹车盘漏油。联系供应商后建议采购新件更换,交货期需3—4周。但是用户无法等待这么久。李永富工作室开始琢磨:由于刹车盘变形,没有现成资料,试制得慢慢测绘、分析材料、检测硬度、绘制图纸。他们用百分表一点一点校对,反复拆装,仅用一周时间就让设备运行起来,保证了订单按时交付,还制作了备份。事后工作室丁胜利笑说,如按照供应商的维修方案,支付配件费、差旅费及服务费,加起来能买一辆帕萨特了。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进口数控维保长期外包,费用昂贵,有时还因维保不及时,耽误了合同履行,工作室丁胜利主动请缨,提出由自己来做维保,年节省近30万元;团队与制造厂通过研制自动上下料履带式抛丸机,降低了安全风险和职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20%;设计杆件抛丸机自动上下料装置,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25%,节省用工1名;钎尾花键用普通铣床加工,质量不能保证,工作室覃君组织作业区用数控铣加工,一人操作3台设备,效率提高200%;人工焊接球齿钎头质量频发,工作室采用中频固齿机进行加工,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一倍;HSC75加工中心随机液压站油压不稳,影响了产品质量,工作室邱波上网查阅大量资料,利用国产液压站解决了该问题;李永富借鉴厂家先进经验,利用原有硬件对原渗碳炉风冷控制进行改造,4段以上变速风量自动调节,解决了变速风量人工计时不准、产品质量不稳等问题……
“以发现问题引导创新,以解决问题推动创新”,李永富创新工作室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每一名工作室成员都在为做精做优“贵钢牌”钎钢钎具兢兢业业地书写着自己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