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以文化温度重塑组织生命力
——首钢建投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
新时代数字经济与人文精神相互交织,企业文化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首钢建投作为城市更新领域的先行者,面对多元职工群体、多样业务场景和快速变革环境,以文化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探索企业治理向现代化组织转型的特色路径。其构建的“五心工程”体系,不仅重塑了组织凝聚力,更培育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这一实践为推进 “文化落地”“代际融合”“价值转化”等课题提供了可参考的案例。
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职工对企业愿景目标有追求。首钢建投承担着打造更高国际水准的城市复兴新地标的职责使命,园区开发建设更加面向未来、面向年轻人、面向国际化,如何进一步增强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事业认同,凝聚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推动职工个人与企业和园区共同成长,以价值创造驱动战略愿景目标实现,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付诸实践的重要课题。
职工对企业文化建设有期待。首钢建投人员构成具有知识智力密集型的特点,园区开发建设运营标准高、强度大、节奏快,干部职工忙于热线工作的同时,对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有着天然的期待。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效能,传承首钢优秀文化底蕴,挖掘园区文化内涵,打造以人为本、充满活力的特色文化,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文化上解渴。
职工对文化载体建设有需求。文化载体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其核心意义在于让文化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从而推动企业战略落地。当前,各种新技术新场景快速迭代,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应主动适应新形势和职工新需求,切实提升文化载体建设的亲和力、吸引力。
为此,首钢建投创造性构建了一套“需求识别—场景设计—价值转化”的闭环体系,即通过基础层(聚心+安心)物质保障与风险防控筑牢发展根基,以中间层(暖心+凝心)情感联结与成长赋能激活组织潜能,通过顶层(悦心)价值共创实现文化反哺业务。
“五心工程”的深度实践
“聚心”工程——文化感知的空间重构。以品牌视觉体系为载体,打造多维文化浸润场景。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文化传播媒介,在办公区打造“时空走廊”,楼梯间悬挂新旧园区对比图景,会议室嵌入首钢精神表述语,形成“移步换景”的文化叙事体验。创新细节场景营造,于细微处强化文化触达,不仅提升公司对外形象,更将单向宣教变为感知体验。增加文化触点设计,系统化视觉识别体系。编制《首钢园品牌形象管理手册》,规范LOGO应用标准及场景适配方案,实现高频触点的品牌渗透率。建立文化视觉动态更新机制,通过公共区域电子屏、文化墙等,多维度呈现园区开发进展、项目改造成效与职工精神风采。
“暖心”工程——情感联结的立体网络。一是普惠性关爱全覆盖,建立“四季关怀”标准化服务,即春节送暖、夏日送凉、金秋助学、寒冬慰问,创新采用消费扶贫采购、全国包邮配送等方式,延伸服务半径。二是实施“人文关怀计划”,常态化慰问住院、生育职工及骨干职工,满足差异化需求,打造“3H关怀空间”(Home家文化、Health健康站、Heart心灵角),职工餐厅推出“健康膳食”,配备足球、篮球、乒乓球等文体活动场地设施,开展中医送健康等服务。三是创新实施“纽带工程”,组织“这里是首钢园”活动,邀请“老首钢”为职工和入园游客讲述首钢故事。重视仪式化体验,创设“温情时刻”,开展女工巾帼风采活动、冬至手工饺子宴等,于细微处传递人文温度。四是建立“幸福指数”提升机制,通过不定期思想动态调研,了解职工所思所想所盼,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提升职工获得感、幸福感。
“凝心”工程——人才培育的生态构建。一是实施文化基因传承,建设首钢园新媒体矩阵,引导职工和社会预期,目前订阅用户36万人,2024年阅读浏览量2760万人次。组织编写《百年首钢历史文化(园区篇)》和“一起向未来”首钢文化名片典型案例。组织全员观看《北京2022》《百年首钢》等主题电影、现代京剧,提升文化认同转化率。二是搭建知识融合创新平台,创建“共享空间”知识社区,有效利用园区各类新空间新场景,打造青年职工交流沟通、信息互通、资讯共享、启发智慧的创意交流平台。三是开展红色教育主题行动,组织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组织赴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董存瑞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学习教育,建设首钢园党员教育现场教学点,强化爱党爱国情怀与企业使命的共鸣。
“悦心”工程——组织活力的持续激活。通过“文体赋能+价值共创”激发团队动能。一是实施活力激发品牌工程,组织拓展活动,突出融入体验,促进部门、员工沟通协作,增强团队凝聚力;打造“首建投杯”系列活动,冠名“首钢十大新闻”,连续四届摄影大赛征集作品超千幅,光影新气象,镜记新首钢;组织参加健步走活动,建设“职工之家”,篮球、足场地使用频次不断提升,打造职工交流的运动空间。二是提供价值共创实践平台,擦亮首钢园志愿服务品牌,为全国第36届大钢会工会主席联会、服贸会、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城市复兴论坛等重大活动提供全流程服务,累计服务超100万人次。三是孵化出“AI尚首钢园”智慧导览系统、工业遗址灯光秀等多个文化科技融合项目。
“安心”工程——担当作为的有效保障。一是建立 “1+N”谈心机制,公司领导带头广泛开展职工谈心谈话活动,党支部书记、部门负责人发挥“思想小教员”作用,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二是推进授权、管控与激励有效结合,带动干部职工自我转型、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奋斗,提高聚集一流人才干成事的能力,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完善,成为推动园区开发建设的强大引擎。三是打造多元化培训体系,搭建学习培训平台,拓展人才发展空间,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四是设立技能反哺机制,鼓励职工考取职业资格、职称评定,将个人技能提升融入企业实践,形成“学习—实践”的价值链。
文化建设的多维价值与行业启示
组织效能的显著跃升。文化工程的实施带来三重转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员工自发组建兴趣社团,自主组织活动;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共生,跨部门项目协作周期缩短,知识共享频次提升;从抽象文化到价值创造,企业文化效能的提升,驱动园区品牌价值不断增长。
管理范式的创新突破。首钢建投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具有三大特色:文化落地通过“空间叙事+场景体验”,使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存在;代际融合通过构建“传统工艺+数字技术”的传承模式,让老员工的经验与青年的创意形成互补;价值转化通过建立成风化人、润物无声的路径,证明人文投入能够产生经济效益。
行业转型的实践路径。为传统企业提供可复制的实施框架:诊断阶段,开展文化基因检测,识别职工间的价值共识与创新潜力区;设计阶段,构建“温度曲线”模型,量化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实施阶段,采用“验证—推广”模式,通过实践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再逐步加以扩展和推广;提升阶段,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成果,不断提升职工的认同感,形成行之有效的正向循环。
结论与展望
首钢建投的文化建设创新实践证明,在当代社会,企业文化生态至关重要。这种生态表现为三个显著特征:文化符号的自然渗透、价值共识的主动构建、创新活力的持续涌现。首钢建投通过“五心工程”的探索,不仅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工具,更揭示了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实现价值创造的实践路径,以人文温度为核心的文化建设将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