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高压“精武门” 练就“真功夫”

——探访首钢京唐高压系统实训基地

首钢日报 A02版综合新闻  通讯员 尹松松 刘雅彬 2025年03月26日

赵迎龙(左)正在给学员展示自主研发的高压开关柜触头试验装置的用法。

“处理屏蔽层导角的时候,下刀既要有力,又要精准,就像在气球上切肉丝……”走进依托首钢京唐能环部赵迎龙创新工作室打造的高压系统实训基地,这里正在开展电缆头制作培训,来自京唐各部门的20余名电气专业人员,围着实训台形成半个弧形,认真聆听着赵迎龙的讲解,不时地提问,并在本上详细做着记录。

育才提素: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是钢铁企业连续、稳定、高效生产最基本的条件,高压电气系统作为电力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打造专业化的实训基地,提升职工技术技能水平,无疑是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最重要的手段。

首钢京唐这座高压系统实训基地成立于2023年,是由京唐人力资源部、设备部、能环部联合打造而成,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压电气人才队伍。实训基地位于能环部220千伏轧钢变电站主控楼二层,占地约3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0余人。

推门而入,屋内宽敞明亮,设计简洁大方。展示台上,规范有序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高压设备,以及由职工自己制作的工器具。赵迎龙介绍,这个实训基地按照功能划分,分为学习交流区、继电保护试验区、高压设备实训区、维修电工实训区四个区域,不仅可以用于培训,还可作为自主修复备件、创新改造设备的重要平台。“这里就好像一个‘武馆’,我们的门派就是高压电气。”赵迎龙幽默地说。

实训基地不仅硬件设施齐全,师资力量更是雄厚。国家电网工匠李征,国内继电保护一流企业技术专家刘江华、郝飞都是实训基地的客座讲师,他们定期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流,共同讨论解决行业难题,研究高压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们还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邀请公司高压系统正高级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燕飞,铁前、钢后高压专业带头人刘洋、钟声等十几位高压系统的高手作为培训老师,对专业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教学,答疑解惑,持续拓展大家高压系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此外,实训基地还打造了一个集离线仿真、高压一次设备、继电保护调试台等多专业、多设施的高自由度实践创新平台,形成了“线上+线下”的学习培训模式。职工不仅可以通过在实训室内全方位接触、调试、检查、维修高压电气设备,增加实践经验,提升技能水平,还可以通过涵盖高压系统各类知识的相关课件、“高压电气知识学堂”云平台等随时随地学习提升,特别是云学堂学习资料还做到了实时更新,保证职工能够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

截至目前,实训基地已经开展电气运维培训等项目20个,培训230人次。通过培训,有6名职工从普通职工成长为班组长,多名职工获得集团劳动模范、集团模范共产党员、首钢之星、首钢青年创新先锋,以及首钢京唐级及以上技术能手、首钢京唐级先进职工等荣誉称号,赵迎龙还获得了首届全国“红旗杯”班组长大赛第六名。目前,高压系统已连续十年未发生操作事故,安全稳定运行得到了有效保障。

跨界融合:自主运维的“加油站”

“技能的提升,让我们从单纯操作人员的工作范围拓展到了点检、维护、检修的工作范围,甚至摆脱了厂家、第三方的技术封锁,达到了点运维一体化的目的。”赵迎龙继续介绍。

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每个人都应该是“多面手”,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运用系统、跨界的思维解决问题。培养跨界人才,也正是高压实训基地的作用之一。

“以前我只懂得如何操作,但通过这几年的实训,我渐渐了解了高压开关、继电器、变压器等几乎所有高压系统设备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现在设备出现问题,不用专业人员出手,我们自己就能诊断、解决。”参与培训的供电巡操岗位青年职工戴安琳说。

近年来,赵迎龙创新工作室依托实训基地,在设备自主检修、维护方面开始大胆尝试。2022年,他们依托实训基地,分别对10千伏—220千伏电压等级继电保护装置的更换工作进行了由简到难的实训,逐步取代了接线工、调试员,实现岗位职工人人都能进行继电保护装置调试与校验的目的。2023年,在首钢京唐对220千伏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更换工作中,他们在毫无参考经验的情况下,成功自主实施并完成了铁轧220千伏变电站一线线路第一套保护装置的更换调试工作,减少设备费用及人员费用15万元。

通过对实训基地变压器的拆解学习,岗位职工掌握了变压器大修的相关业务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更换操作,实现变压器全业务掌握到精通,为提高变压器检修维护效率奠定了基础。2023年,赵迎龙创新工作室成功将变压器大修时间由20余天缩减至12天,同时将所有110千伏变压器的大修由返厂改为厂内,仅路费一项就节省20万元。

据统计,在高压电气系统故障中,90%以上故障与电缆相关,其中电缆中间头故障更是占据了绝对比例。实训基地将电缆头维护、制作培训列为重点内容,岗位职工逐步掌握了电缆运行环境治理、检测手段提升、电缆绝缘强化等,电缆故障发生率大大降低。此外,赵迎龙创新工作室还掌握了电缆中间头安装制作工艺,每年重新制作电缆中间头近百个,节省费用近百万元。

目前,实训基地核心人员已完全掌握110千伏及以下的一次设备的预防性试验、继保设备调试更换、智能变电站运维调试、智能监控平台高级维护等57项核心技能,核心业务自主实施率90%以上,为实现公司高压系统“零事故”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新改善:技术攻关的“航站楼”

创新是实训基地的显著标识。“无论是技能的提升,还是对设备的拆解,都是我们开展创新工作的基础。”赵迎龙一边演示智能联动系统一边说。

通过介绍得知,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打造数智化电力系统,已经成为高压系统实训基地的发展目标,他们通过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移动终端”智能作业模式,搭建了多维度融合、全业务人机交互的智能管控系统,不断为钢铁企业电力系统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蓄力助航。

在操作方面,赵迎龙创新工作室通过对各辅助巡检系统之间的智能联动研发,实现了变电站实时视频监视、智能视频分析、警视联动控制等功能,将图像识别和电气信号相融合,由视频确认取代了人工确认环节,在减少了人员操作的同时,还提升了高压操作时现场确认的人员安全。

在检修方面,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典型票与集控系统有机结合,使系统可以通过拓扑识别,完成操作票的智能审核、验证等相关工作。近百步的操作项目只需1分钟即可完成出票,目前已生成3000多张操作票,超过5万步操作项目,有效降低了岗位职工的劳动强度。通过将智能锁具和电力系统相关联,利用智能锁具的开闭状态来实现检修隔离设备的“检修作业五防功能”,最终实现检修设备时操作权的转移,改变送电操作完全由运行人员主导的现状,实现对多个检修作业同时管理,有效防止了检修设备误操作,杜绝事故发生,提高了安全性,保证了作业效率。

在巡检方面,通过引入深度点检仪器,如无人机巡检、红外测温仪、紫外成像仪和局部放电测试仪等诸多先进的运维工具,实现了对高压设备在运行中的深度检测,以运行状态来决定检修周期,精准提高了设备维护效率。

近几年,高压实训基地坚持技术引领,以多系统融合的高效智能管理平台为基础,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了电网源、网、荷运维一体化管控系统,全面推动高压电气运维工作从“人工”向“智能”模式的转变,作业效率提升2.5倍,充分释放了人力资源。实训基地核心成员已累计发表专利34项,科技论文60余篇,参与863计划课题一项,输出团体标准一项,获得首钢级荣誉7项、省市级荣誉4项、行业级荣誉6项,其中《大型钢铁企业智能化管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经济效益6000余万元。其中,基于企业输变电系统数字孪生、变电站智能辅控等技术的《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钢铁企业源网荷一体化电网管理创新与实践》荣获“第三十一届河北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大型钢铁厂电网源、网、荷运维一体化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获首钢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共实现年效益2400万元。

下一步,高压系统实训基地将继续深入践行“一引领两融合”,紧紧围绕高压系统建设,以及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痛点问题,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和创新改革力度,为首钢京唐高压系统安全顺稳高效运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