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牛倌”刘二子

首钢日报 A04版副刊  首钢京唐 张文龙 2025年03月17日

他姓刘,家里排行老二,大家都叫他刘二子,至于他的大名,似乎没人知道,也没人在意。

他是外乡人,大概三十多岁,流浪到我们村,或者说到我们村找活干更确切。由于村里几乎每家都养牛,放牛很耗时间,又耽误大家干农活,索性就让他放牛吧,村里的养牛人一致认为。从此,我们村便有了这个职业——“牛倌”。

老家多山,出门走不了几里路便到山脚下,这给放牛带来了便利。每天早上,刘二子背着一个尼龙袋子改的单肩包,里面放着他的午饭,手里拎着一个长柄小铁铲,那是他驱赶牛群的工具,赶着牛群,向山里出发。至于在山里怎么放牛就不得而知了。时常看着刘二子赶着牛群进山,我心里早已产生了一起去山里玩耍的想法。

某天我叫上发小,在征求家长的同意后,便和刘二子一起进山放牛。那时应该是夏天,天气晴朗,一路绿意盎然,我和发小讲着儿时的趣事,一路欢声笑语向前行。在路过农田时,看着绿油油的玉米和土豆秧,我和发小便萌生了在山里烧烤的想法。不多时,刘二子的口袋里变多了几个土豆和玉米。进山后,面前是数个山谷,我们都想去有山洞的山谷,当然那也是最远的一个。大概是被我们的欢快气氛所感染给他解了闷儿,心情愉悦的刘二子,当即同意了。

走了大概半个小时,我们到了山谷尽头,前进已经没有路了,刘二子便不再管牛,让它们自己寻草吃。我们开始爬山,向山洞进发。穿过茂密的草丛,绕过成片的灌木,踩着碎石,我们终于来到了山洞,这是一个宽约三十米、高约十米、深约二十米的山洞,至于怎么形成的,谁也不知道。洞内有几处灰烬,应该是上山采药材、砍柴或是游玩的人留下的。我们就在原址生火烧柴,烧出碳来,将土豆、玉米埋在其中,上面继续烧火。

我和发小在旁边招招架架,似乎帮不上什么忙,便在山洞里一探究竟。宽大的洞口,让洞内光线充足,地面和周围的石壁齐整,仿佛是刀劈斧凿形成,洞内最深处的岩壁有些许潮湿,水滴顺着岩壁滴落,滋养着下面一片青苔。由于洞口宽大,洞的位置较高,坐在其中便可远眺洞外,天是高不可及的蓝,云是洁净无瑕的白,山是层峦叠嶂的险,风在肆无忌惮地吹。满眼的绿色铺满山间,大部分都是榛子树,也有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植物充塞其间。几个晃动的斑点在绿色的波涛中此起彼伏,那是牛儿在吃草,偶尔能听到几声犀利的叫声,那是山鹰在飞翔……此时,玉米、土豆已经烤好,我们用木棍扎起来吃,品尝着烤物的焦香、滑嫩与绵软,欣赏着眼前的壮丽美景,好不惬意。

刘二子喜欢喝酒,贪杯但酒量有限。每次在雇主家吃饭时,大家都会备好酒菜,让他吃好喝好。一方面希望他照顾好自家的牛,一方面看他放牛不容易,尽量在吃喝上不亏待他。但就是喝酒贪杯的毛病,让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转眼数年,由于老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家家户户都开始种果树,经济的转型使养牛的人越来越少,村里的牛也越来越少,但刘二子依旧每天准时去放牛,直到最后已经无牛可放,刘二子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数年来的放牛生涯,让大家认为对他的脾气秉性有了深入了解,我的邻居决定留下他,让他在自家帮着干农活。刘二子生活又有了着落。可在一起时间久了,刘二子喝酒贪杯虐待牛羊的毛病,让邻居忍无可忍。终于有一天刘二子又失业了。这次他去往外乡,听说也是帮着别人干零活、放牛放羊之类的工作。其间回到我们村几次,但都待不了几天就又出发去了外地。

后来我因为去镇里上学就很少听说他的消息了,直到有一年寒假回家,听说刘二子喝酒贪杯,在回家的路上醉倒,把脚冻坏了,村里人知道后都为他感到惋惜,怨他喝酒没有节制,感慨他的悲惨遭遇。再后来上学离家更远了,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刘二子这个人仿佛尘封在了我的记忆里,不被关注,也没人提及。

就在前几天,我忽然想起小时候我们一起放牛时的美好场景,特意给家里打了电话,询问是否还有刘二子的消息,家里人说,他好像去了养老院,算来他现在应该也快六十了。这对于他来说,应该也是个不错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