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精益改善中的“背影”
在首钢水钢生产现场,有这样一群忙碌的身影:或皱紧眉头探讨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或奋力攻关将改善创新“落地”成论文成果,或带领团队改善技术难题……他们用辛勤劳作,在水钢各条战线上默默付出,让我们走近他们,领略他们在水钢精益改善中的风采。
深耕技术田
“铃铃……”在水钢三高炉中控室PLC控制室,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打断了炼铁事业部电气作业区电工付雷的思绪。他停下在电脑上的操作,拿起电话接听,电话那头请他去烧结看看某个变频器的设置情况……
这样的“打断”对改善状元付雷来说已是家常便饭。2024年5月份,在对四高炉平台雾炮机的改造过程中,他与同事们发现设备的PLC已损坏,而厂家提出的几万元修理费用则让他们下定决心自己干。
付雷对现场设备原理重新进行了梳理,由于没有图纸和技术支持,他们只能凭借经验学习理解原设备的动作原理和程序,重新画出电气原理图,找来其它品牌的PLC重新编写程序,再将现场控制的设备接到PLC上,恢复原有的设备功能。当看到雾炮机再次欢快地运转起来时,付雷与同事们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这只是付雷工作中的一个小事件,他已记不清自己经历过多少次有关改造、改善的事。多年来,付雷通过网络等途径广泛学习专业知识,再运用到工作中,“学用相长”让他很快成长起来,技术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让科技成果扎根生产现场
1月初的一天,水钢钢轧事业部连铸作业区现场管理员黄继勇正在检查3号连铸机6.7米平台1号增压泵是否漏水,这一区域已通过色区转换验收,他们又利用检修停产时间更换了机械密封装置。作为作业区兼职“SQTI”推进员,黄继勇认为,及时对“两源”问题进行回头看,将措施落实到位,自己才能放心。
近期,在连铸作业区1号和2号连铸机4.5米平台的色区推进改善中,黄继勇又与同事一起解决了不少改善难点。库房内的连铸电缆盘位于木制卷筒上,十分沉重,使用时需人工将电缆从卷筒上一圈一圈取出。对此,黄继勇与同事用轴承、钢管等材料制作了转轮旋转支架,将卷筒垂直座放在旋转支架上,扭动卷筒时就能随支架一起旋转,电缆便能自由地从卷筒中放出或收回。班组职工告诉说,黄继勇不仅动手能力强,动脑能力也很棒,他的实践成果《翻钢机连铸坯超长报警装置》《连铸中间包水口引流工具》已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让更多人成为改善“状元”
“2024年4月份以前,制粉作业区改善建议仅有10多条。5月份起,每月平均有65条,职工改善积分也由几分上升到几百分,多的时候,作业区有7000多分……” 首钢水钢炼铁事业部制粉作业区相关负责人王军细数着2024年“SQTI”管理给作业区带来的变化。
2024年3月份,王军从水钢“SQTI”骨干培训班结业后,作业区安排他负责“SQTI”推进的相关工作,一项项改善工作在作业区负责人和王军的安排下一一得到落实。如制粉振动筛跑粉漏粉的治理改善、煤粉仓顶短管锈蚀的治理改善、收集器仓壁漏风的治理改善等,解决了令职工们头疼的“两源”问题。王军说,精益改善首先是思想上的变化,自己和同事们通过一个个改善、提案、课题的实施,让现场环境变得更加整洁,设备故障和生产耽误明显减少,大家切实享受到了现场改善后带来的红利。王军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改善中来,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做改善,让各种改善为生产稳顺打下坚实基础。
深挖改善“源动力”
当记者来到水钢炼铁事业部烧结作业区时,遇到了刚从7号烧结机现场回来的王越,他正忙于开展7号烧结机小格层平台的色区转换工作,每天都围绕撒料治理、设备微缺陷治理、不要物清理、设备初期清扫等进行着改善,工作排得满满当当的。
作为烧结作业区现场管理推进员,王越围绕设备、现场治理等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烧6号、7号皮带区域治理前,电缆线、设备上挂满了积灰,很多职工把这些设备称呼为“历史艺术品”;也有职工说,对这个区域进行改善难度很大。正是这样一个人人谈之色变的区域,王越决定带头干。他将工作具体分工,按照计划有序推进,经过三个月的集中整治,大家都说,王越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改善中,许多职工多次与我沟通问题点,并提出建议及解决办法,一种方法不行就换另一种方法,他们主动思考的模样非常可爱,我觉得他们就是改善工作的‘源动力’。”王越动情地说。
让“后勤基地”结出“效益果”
“空桶码放架的小改造居然能进入申请国家专利的赛道,这是我们改善团队没有想到的事,这也让大家更有改善的动力了。”水钢瑞泰大自然饮业公司职工杨涛说。
2024年,结合生产实际,杨涛与同事一起,围绕提升桶装水效率提出了课题并进行改善。这年年初,该公司桶装水生产效率为316桶/小时,经过杨涛等人的攻关,桶装水生产效率提升至419桶/小时。下半年,由于每天的销售量近4000桶,满足不了市场所需,他们又在原有基础上持续进行改善,使桶装水生产效率从每小时419桶提升至519桶。
作为水钢瑞泰大自然饮业公司的一员,杨涛每天奔忙于设备维修、空桶管理、生产组织等工作,并通过持续改善,让“后勤基地”开出了“效益花”,结出了“效益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