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于变化中寻求新突破

——记首钢股份热轧作业部王淑志

首钢日报 A02版专版  王艳雨 2025年03月07日

从电气自动化专业跨界成为模型工程师,从专攻温度模型转到主攻板形模型,从“一箱难求”的黄金机遇中抢抓上亿元,到硅钢同板差控制水平突破进入行业领先地位,王淑志18年的职业生涯始终都在变化。“作为技术人员,一天都不能待在舒适圈里。市场风云瞬息万变,技术革新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用户的需求不断升级,不能害怕变化,只有适应变化、掌控变化,在变化中寻求新突破,才能持续进步,我们脚下的这条路没有终点。”淑雅如兰的气质,志远若山的魄力,轻声细语间说出这些话时,坚定和自信的光芒在她清澈明亮的眸子里闪闪发亮。她就是首钢股份热轧作业部生产技术室模型工程师王淑志。

勇闯新领域,在创业沃土上厚植理想抱负。2006年7月,王淑志从中国民用航空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听闻首钢第一条热轧产线筹建的消息,她毅然放弃北京的工作机会,投身这片创业沃土。她相信,刚刚起步的首钢热轧事业一定有广阔的舞台供她大展身手,这个外表柔弱的女生有着敏锐的眼光和凌云的抱负。

2006年,王淑志从原首钢中板厂实习结束归来,正逢“首钢热轧第一卷”诞生的历史时刻,圆梦的喜悦令她深感作为一名热轧人肩上的责任重大。

走上工作岗位,王淑志被安排在主辅运行班组,面对全英文设备说明书,她咬着牙逐词逐句地“啃”,每周都交上一本厚厚的手写学习笔记。机会总会垂青有准备的人。2007年初,勤奋上进的王淑志赢得提前转正的宝贵资格。同年3月份,2160产线模型调试进入紧要阶段,凭借出色的英语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王淑志跨界加入二级模型团队,如饥似渴般地吸收新知识,迅速积累了大量专业经验,完成了从“0”到“1”的跨越。

勇解新难题,在大国重器上镌刻青春担当。2007年的“西气东输”用X80管线钢订单是首钢进入高端板材市场的重要机遇。然而,面对当时国内板材生产的最高工艺,刚刚起步的首钢2160热轧产线难关重重,温度控制就是其中之一。受高温计和控制程序的制约,卷取温度无法得到模型的自动控制,导致卷取温度命中率低、产品成材率低,低温对设备的冲击损伤也成倍增加。刚入行的王淑志主动站了出来:“我想试试。”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夜以继日地现场跟踪、查看日志,在错综复杂的程序逻辑中查找问题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淑志从根本上解决了游离坯低温钢温度精度控制这一国际难题,将首钢18.4毫米X80管线钢低温卷取命中率提升到国内领先水平。至此,王淑志开始了为期十年的热轧温度模型解析与开发。她仔细分析西门子和TMEIC两套模型计算的优缺点,进行反复优化,最终两条热轧线的终轧温度命中率超过对标的优秀企业;自主开发多模式终轧温度控制技术,实现低速穿带、高速轧制、低速抛钢,薄规格酸洗板出炉温度和终轧温度分别降低40℃和20℃,集装箱机时产能提高42%;自主开发高精度、智能化的轧后多段冷却控制系统,实现双相钢、高强集装箱板等高端产品中间温度MT、卷取温度的高精度自动控制,保证了一汽大众、本特勒等知名汽车主机厂及配套厂批量稳定供货。

勇拓新赛道,在技术进步中挺立创新潮头。2018年,深研温度模型十年之久的王淑志又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从零起步,转攻板形模型。“固守在一个专业领域中,纵向提升的速度会渐渐变慢。而横向拓宽则会带来不一样的思路,产生新的突破。”王淑志从未想过躺在功劳簿上歇一歇。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重大战略的提出,集装箱用钢的需求量逐年提高。箱体制造端为提高其成材率,对原料厚度的要求降到国标规定的下限1.42毫米,整张料片浪高不得超过2毫米,板形控制成为业内公认的难题。王淑志牵头组织46次专题会、上百次实验、146次全流程板形跟踪与性能校验,自主开发了集装箱板板形全流程调控技术,薄规格集装箱板二次平整率大幅下降,2毫米以上规格无需精整便可交货。

2021年,“一箱难求”的黄金机遇扑面而来。为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王淑志带领团队完成了以拉矫代替平整对薄规格集装箱板进行精整的技术创新,将吨钢精整加工成本降到业内最低,月均减少切损一千多吨。集装箱板年产量同比增幅890%,创效上亿元。集装箱板板形的质量异议、质量抱怨降到零,并成功保持住了这个最好水平。

近年来,王淑志牵头的攻关项目荣获河北省科技奖三等奖,十多个项目分别荣获首钢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牵头并参与的发明专利100多项,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带领团队将高牌号无取向硅钢C25的控制水平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技术进步之路没有止境,时常会遭遇到前方无路的‘穷’局,唯有创新之‘变’,方可‘通’达更高的山峰,‘久’立潮头不倒。”王淑志对于应变和求变有一番深刻的感悟。展望前方层峦叠嶂的技术高峰,她的勇气满满、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