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钢铁巾帼 逐梦海上钢城
——记首钢京唐热轧部首席工程师徐芳
“2008年,我研究生毕业后就进入了首钢京唐,与大家一起见证了京唐热轧自动化水平的持续提升,这个过程让我感觉非常充实。”每每提起工作的地方,徐芳都深感无比自豪。作为首钢京唐热轧部模型控制专业工程师,多年来,徐芳在品种开发与拓展、设备升级改造、解决生产难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
技术攻关解难题。凭借丰富的现场经验和坚定的技术创新精神,徐芳展现了攻克技术难关的坚定信心与决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首都劳动奖章……一项项荣誉不仅见证了她的责任与担当,更彰显了她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同时也记录了京唐热轧在自主研发与创新道路上的坚实步伐。
“当前钢铁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只有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推动钢板生产向更高强度、更薄更宽的方向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然而,轧制稳定性的提升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难题。”徐芳坦言。
面对困难挑战,徐芳没有退缩。她带领由模型与工艺专业人员组成的攻关团队,深入生产一线,细致跟踪调查。她发现,前期为提高机架穿带稳定性而采用的活套拉套控制方式,虽然解决了部分穿带问题,却对模型设定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在连续批量轧制中,活套大张力会导致模型自学习方向“跑偏”,即使每卷参数仅变化了0.01,但在长期累积下,也会对生产稳定性造成巨大威胁。
面对这一复杂的技术难题,徐芳立即投入研究。她通过反复实验和深入数据分析,在原有模型程序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开发了基于活套大张力的精轧自学习功能,成功纠正了自学习方向偏差。不仅如此,她还不断钻研现有模型程序,先后开发了双线性变形抗力自学习插值计算策略、弯辊力尾部补偿功能等十余项改进功能和控制策略。这些创新不仅筑牢了轧制稳定性的根基,还显著提升了京唐1580热轧产线超高强钢的生产能力,为实现1.2毫米极薄规格轧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终,徐芳的努力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京唐1580热轧产线实现薄规格超高强钢批量稳定生产。这些钢材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在汽车、家电制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该产线还成功满足了用户对高强度、高韧性钢材的定制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自主改善勇突破。高速钢轧辊因其优异的耐磨性,在精轧机组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其特殊的使用特性也带来了新的板形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全行业中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探索,徐芳仔细查阅了大量文献并回顾以往经验,却始终未能找到突破口。于是,她主动寻求“王文广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王文广的帮助。
在王文广的指导下,徐芳重新审视了自动化二级非控系统和模型系统,并着手编制高速钢轧辊预测控制程序。通过对系统的深入分析,她对二级非控系统和模型系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发出在线轧辊局部磨损预测和磨损等级评估功能。这一创新不仅有效改善了轧辊局部磨损的不良缺陷,还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为生产线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徐芳并未止步于此。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她发现高速钢轧辊重复上机时,因初始辊形预测不准确,常常导致板形控制不稳定。为解决这一问题,她自主设计并开发了高速钢轧辊重复上机板形控制模型开发与应用技术控制系统,成功解决了初始辊形预测不准的难题,实现了板形控制的稳定性,填补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此外,徐芳还自主开发并搭建了一套基础数据采集系统,不仅为首钢京唐内部的生产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还为国家“十三五”项目中的性能预报系统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撑。
徐芳的每一步探索与创新,都体现着她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从提升轧制稳定性到解决局部磨损问题,再到开发初始辊形预测功能、搭建基础数据采集系统,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她与团队的智慧与汗水。正是这种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让她在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技术领域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