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我的朋友圈
我的朋友圈很狭小。每天清晨七点出门,傍晚五点多才归家;回家后还要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时间总似指缝流沙。两点一线的生活既束缚了脚步,也圈定了天地,自然难有机会结识圈外人。倒也能在这方寸之间自得其乐,只是偶尔站在办公室窗前凭栏远眺时,绵延的吕梁山如青灰色帷幕垂落天际,既阻隔了视线,也封存了想象,总让心底泛起几许寂寥。
我的朋友圈很广阔。前日一气购得十余册书,有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丰子恺《缘缘堂随笔》、陈忠实《白鹿原》……里面有读过的,也有初次相识的。读过的,我要温故而知新,未读过的,我想体验风格迥异的语言艺术。指尖抚过不同质地的封皮,粗砺的、光滑的、烫金的触感次第绽放,恍若在叩响一扇扇雕花木门。花上百十元钱便能与这些文学大家抵足夜谈,听他们用或诙谐或沉郁的语调讲述人间故事,实在是桩美事。倦时掩卷小憩,忽然惊觉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朋友圈?原来当精神疆域辽阔了,方寸斗室也能盛下星辰大海。
我的朋友圈很繁琐。这个繁琐可不是复杂,而是要不断切换角色的变化。作为异乡客居吕梁的运城人,每年六七次往返两地总要经历奇妙的身份转换。在吕梁时,我得将运城方言仔细叠进普通话的锦盒,运城口语他们听不懂,但吕梁友人却总是慷慨赠我满捧的方言俚语,好在待久了,竟也能听个大概。我遵照的是吕梁风俗,吃的是吕梁特有的美食芝麻饼和碗团,结识的是吕梁朋友,逢年过节欣赏的是吕梁独特的传统文化。待回到运城,乡音如解冻的溪流自然淌出,只是前半晌仍会不自觉地用吕梁式思维丈量故土,仿佛穿梭在不同次元之间。想想真有趣!
我的朋友圈很简洁。往来无非采煤队的汉子、机电队的师傅、通风瓦斯的行家,或是研究110工法的技术员。从事宣传工作的缘故,倒也识得几位作协文友、媒体同仁。这般纯粹的人际脉络恰似疏朗的竹简,省却许多弯绕,容我把光阴细细铺在书页间。夜读时,总想起某位哲人的话:享受孤独是人生至境。虽未臻此境,但能在自己的精神原野栽花种竹,已是满心欢喜。
岁月流转间,我渐渐与这些交叠的“朋友圈”生出默契。未来不必贪求,只需将脚步放得轻些,把心绪熨得平整,让每个角色都妥帖安放。如此,工作便能在平凡中酿出深意,生活亦能从素淡里烹出鲜香——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