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钢魂永驻 匠心长存

——观新编现代京剧《百年首钢》有感

首钢日报 A04版副刊  首钢京唐 姜林宪 2025年02月17日

我曾无数次穿梭于轧机轰鸣与钢花飞溅的厂房中,却从未想过,那些沉淀在岁月褶皱里的首钢故事,竟能以京剧这一文化艺术的形式,如此鲜活地呈现于舞台之上。当《百年首钢》的帷幕徐徐拉开,舞台上四合院的门楼与三块钢板的意象交织,仿佛将我带到石景山的园区与曹妃甸的潮声之间。这是一部用京腔京韵铸就的工业史诗,更是一曲以钢为魂、以匠为心的精神礼赞。

舞台上的“钢与火”

《百年首钢》的舞台设计堪称匠心独具。三块钢板与四合院门楼的组合,既是首钢人“家”的缩影,又是百年工业变迁的象征。LED屏与冰屏上流转的影像,从石景山老厂区的烟囱到首钢京唐公司的海天一色,每一帧画面都像一页泛黄的日记,记录着首钢从“山”到“海”的壮阔迁徙。当最后一炉铁水缓缓流出、功勋高炉停火的场景再现时,我仿佛看见前辈们站在炉前凝望的侧影,那是属于一代首钢人的集体记忆,也是时代赋予他们的悲壮绝唱。导演以虚实相生的手法,将工业的粗犷与艺术的细腻融为一体,让冰冷的钢铁有了温度,让历史的厚重化作舞台上的诗意流淌。

剧中音乐的设计更是一绝。戏曲音乐家朱绍玉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旋律融入西皮二黄,又用笛子领奏《小放牛》的调子,既保留了京剧的筋骨,又注入了时代的血液。当林宇生唱出“那是一片汪洋海,锦鳞化龙上云霄”时,铜锤花脸的浑厚嗓音与笛声的婉转相映成趣,首钢京唐建厂的蓝图仿佛在眼前徐徐铺展。这样的创新,为传统京剧注入了新的方向,以“工业风”的豪迈,唱响了一曲属于工人阶级的赞歌。

角色里的“光与热”

《百年首钢》的动人之处,在于它摒弃了“高大全”的英雄叙事,转而聚焦于林宇生、韩青桐这样的普通工程师。他们不是历史书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身边人”。林宇生的沉稳中带着对技术的执着,韩青桐的娇羞里藏着对事业的坚韧。舞台上,他们的每一次争执、每一次携手,都让我想起车间里那些为轧制参数争论不休、又为攻克难题击掌相庆的同事们。

最令我动容的,是剧中迟爷爷这一角色。作为百年首钢的见证者,他用苍老的嗓音讲述着从比利时赛兰钢厂搬迁设备的艰辛,又用颤抖的手指指向曹妃甸的蓝图。这让我想起中厚板车间里那些退休后仍时常回厂指导的老师傅们,他们的皱纹里刻着首钢的沧桑,眼神中却始终燃着不灭的钢火。正如编剧黄维若所言,这部剧的使命是“让戏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而迟爷爷正是这座桥上最坚实的砖石。

血脉中的“承与创”

作为新时代的首钢人,观看此剧时,我常陷入一种交织着自豪与反思的复杂情绪中。自豪,是因为剧中展现的首钢精神,早已融入每一位首钢人的血脉;反思,则源于对自身责任的叩问——在智能化产线与绿色生产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续写这份精神?

剧中,首钢从石景山到曹妃甸的搬迁,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发展理念的涅槃。当舞台上的韩青桐为环保技术应用据理力争时,我仿佛看见自己参与中厚板生产线环保改造的那些日夜。如今,我们生产的首钢滑雪大跳台用钢坚若磐石,首钢园也从钢铁巨擘化身冬奥遗产,这种“从火到冰”的转型,正是首钢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精神的传承。剧中,年轻一代首钢人接过前辈的工具与图纸,在四合院里续写奋斗故事。这让我想起自己初入车间时,师傅手把手教我调整轧辊间隙的情景。技术的传授背后,是匠心的交付。正如剧末林宇生对徒弟的嘱托:“钢水会冷,但精神永烫。”我们这一代人,既要紧跟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步伐,也要让首钢精神在智能化生产的节奏中生生不息。

走出剧场时,厂区的灯火已次第亮起。回望舞台上的三块钢板,它们不仅是首钢历史的切片,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一位首钢人的初心与使命。作为中厚板事业部的一员,我深知,每一块钢板的轧制都是技术与艺术的交融,每一次工艺的突破都是过去与未来的对话。

在这片承载过铁水奔腾、见证过冬奥飞雪的土地上,我们将继续以钢为笔、以火为墨,书写下一个百年的辉煌。因为,首钢精神从不囿于舞台,它在我们轧机旁流淌的汗水中,在实验室里不眠的灯光里,更在每一位首钢人挺直的钢铁脊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