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以数智为驱动的供应链金融科技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实施

首钢日报 A03版经济管理   2025年02月17日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2022年首钢集团以“治未病”的战略思路提前布局谋划,将首惠产融正式提级为集团二级单位,赋予其建设首钢集团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的历史性任务,与集采平台相向而行。在集团的大力支持下,首惠产融围绕集团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向供应链金融迈出实质性步伐,以“服务集团主业、降本稳链”为目标,快速组织京票系统建设,积极调整管控关系,推进产融结合,打造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产业链金融生态圈。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逐步向科技化、场景化、精细化、生态化演变的同时,首惠产融重点布局产业与金融全面结合,确定了“双轮驱动+开放平台”的战略定位,明确和强化了“金融+科技+共享”属性,打造供应链金融服务和供应链科技服务双动力引擎,利用科技优势,构建“N+N+N”开放、共享的供应链科技平台。

构建和实施背景

适应国内外新经济形势的需要。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经济整体处于下行周期,钢铁产品市场价格下行,生产原材料及能源价格相对较高,钢铁企业经营压力大。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如何及时回款,保障资金流的通畅,是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惠产融作为服务首钢集团的金融企业,充分利用其金融牌照优势,创新管理模式,发挥了重要的工具作用,为集团成员单位降费提效,为集团优化财务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创造实际价值。

落实国家对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要求。近年来,国家多次颁布相关政策,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供应链核心企业、金融机构与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对接,发展线上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模式;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绿色低碳、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重点领域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强化科技赋能,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的信用类融资产品;加强对绿色发展相关领域全链条和全周期的信贷支持,推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服务新模式。首惠产融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应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智能计算等先进技术,搭建首钢供应链金融科技服务平台,拓展产业生态,服务产业客户。

满足集团战略发展与产融结合的需要。首钢集团立足钢铁主业,协同发展城市综合服务等多产业,其供应链具有合作企业众多、供应链环境复杂、回款周期较长的特点。首钢集团“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推进产融结合,打造基于互联网和数据的产业链金融生态圈;首钢集团“两会”报告要求首惠产融要发挥供应链金融平台作用,与集采平台紧密结合,积极拓展“首钢京票”市场。首钢供应链平台的建设符合“整合集团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及应用,创新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加大集团对产业链的掌控力度,组织建设供应链金融,推进集团集采业务和金融资源有效结合”的目标任务要求。

应用内涵和主要做法

落实集团战略,调整股权结构整合金融资源。在首钢集团的高度重视下,集团供应链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实现了股权、机制、人员等方面的革新转变,获得了资金支持。一是提级首惠产融,整合类金融机构,将首惠产融由香港首控旗下四级单位提级为集团二级直管单位,将集团境内外6家类金融机构整合到首惠产融旗下,形成以供应链金融为首惠产融主业、保理和租赁协同配合的产业布局。二是构建扁平化管理的组织架构,合并公司北京、香港两地总部,调整至北京,根据实际情况,在香港设置少量岗位,以财务、科技、产品、风控、人力、办公室六个中后台部门统一支持供应链、产业、消费市场三个前台部门,加强上市公司战略管控,强化共享与协同效应。

应用数字凭证,开创首钢创新金融产品先河。“首钢京票”是首钢集团的“应付账款电子化凭证”,是以首钢集团内成员单位的应付账款为依托,在现金、银承、财票等结算方式基础上,为成员单位提供的全新的结算支付方式——可拆分、可转让、可融资的信用支付凭证;是由核心企业成员单位向供应商开具的,体现交易双方基础合同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电子信用凭证,保证到期兑付,使用灵活便捷、风险可控。在制度保障方面,为规范京票业务管理,有效防范操作风险,集团于2023年5月颁布了《首钢集团有限公司京票业务管理细则(试行)》和《首钢集团有限公司京票业务核算和列报规范(试行)》,首惠产融于2023年8月颁布了《首惠产业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首钢京票运营管理办法(试行稿)》。

持续深耕主营业务,打造生态链圈。首惠产融搭建供应链金融科技服务平台,为核心企业客户提供电子债券凭证、融资租赁、保理等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最终形成金融、科技、平台的统一。一是抓主业、促发展,打好营销服务“组合拳”,推动京票业务及客户规模增长。加强与集采平台深入协同,多次召开现场及线上沟通会,深入走访一线企业开展尽调,开通400服务热线,实时解答客户各类问题,人均客服通话达240小时,服务客户超过1000次/人。为核心企业、供应商、资金方等不同类别的用户编制不同版本的操作手册,把首钢的供金服务更有效地渗透到产业链的“毛细血管”,真正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抓创新、促提升,确保保理业务健康发展。首钢保理积极对接核心企业,均衡匹配资产和资金,保障了京票的融资需求,实现“零坏账、零逾期、零风险”,监管评级取得重大突破达到A级(最高级),历史性迈入头部保理公司行列。为了降低保供成本,首惠产融基于供货的到货验收阶段、结算验收阶段、发票挂账阶段,推出“到货通”“发票通”“保理通”产品。三是抓谋划、重落实,有序推进租赁业务,优化资产配置。积极做好业务转型工作,发掘集团内部及其上下游企业的业务机会,提供融资租赁服务。响应国家对绿色金融的号召,设计并落地“绿租宝”产品,协同基地实现技术升级改造,达到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的战略目标。

推进风控体系建设,合规开展供金业务。一是建立健全公司治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强化日常业务风险管理。依据国资监管、香港上市、金融监管及集团公司管控要求,协同德勤建立健全独立运作、各司其职、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架构;立足公司发展战略,以风险为导向,以内控合规为主线,按权责对等原则建立清晰的授权机制,厘清母子公司管控边界,保证运营效率效果,最终构建“集而能团,分而有治”的管控体系。二是聚焦三大业务风险矩阵,覆盖四级风险分类。完成供应链、租赁、保理内控流程和风险识别,编写《业务风控矩阵》《合规义务识别清单》。三是选定欧冶金服为风险与决策分析系统供应商,全新打造首钢供金平台风险与决策分析系统,建立风控模块公共基础组件,构建保理业务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模块,支撑保理业务正常开展。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增强平台数字价值输出。首钢供应链金融平台围绕主业上下游业务场景,构建了以京票业务、保理业务、租赁业务、智慧风控等供金业务系统为核心的金融科技平台,连接了首钢集团产销系统、资金系统、司库系统、财务共享系统、清分系统,实现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在集团内的全流程闭环、与外部资金方的线上银企直联、数智化产融风控及决策智能化管理等。在科技创新应用方面,一是运用计算机视觉、图形检测、图像分析等算法,结合RFID等辅助手段,实现线上线下资产协同,并解决下游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物权确权及监管问题,极大地提升了供金业务支撑能力;二是结合OCR、NLP、GP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的业务办理智能化,简化用户业务办理流程,提升了运营服务效率;三是聚合供应链金融上下游产业数据,构建智能风控模型,实现供金业务风控数智化,可洞察企业融资痛点,预测行业走向;四是借助云计算弹性计算、动态扩展、嵌入式安全等技术构建云基础服务设施,减少资源损耗;五是通过数据加密、数据授权方案,实现数据的多层级加密及访问控制,构建可信存证、可信计算、可信共享的区块链网络。

妥善运用集团的市场化机制,加强人才建设。一是围绕市场化建设,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深化中层领导市场化选用,实行聘任制和任期管理,签订聘任协议书与目标责任书;建立全员考核管理机制,将公司年度经营目标任务自上而下层层分解,按可量化、可执行、可考核、可评价的原则进行考核评价,采取差异化的薪酬激励策略。二是实施股权激励与风险抵押金机制,科学合理地进行员工激励。逐步启动员工持股计划,构建企业与员工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克服在经营中的短期行为,提高业务成功率和收益率。

实施效果

在经济效益方面:截至2023年底,京票累计开立规模为125亿元,融资规模为101亿元,为集团提高了资金流动性。2023全年,公司为集团综合贡献10636万元,其中集采中心占4118万元,通过开立买方付息京票,缩短废钢账期约70天,补充了物贸公司现金支付比例。

在管理效益方面:通过构建供应链金融科技服务平台,深化产融结合,打造首钢产融生态圈,链通资金端和资产端,加快产业链上下游价值交换,利用首钢集团整体信用,降低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融资成本,建立规范的应付款账期管理体系,稳定供应商付款预期,提升产业链整体的周转效率。通过资产数字化和商业信用货币化,改善集团资产负债结构,压降带息负债规模,逐步成为集团内核心企业结算支付的有力补充,助力集团实现“强链、补链、固链、稳链”的目标。

在社会效益方面:依靠首钢集团发挥“链主”地位,首惠产融强化科技赋能,不断健全适应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组织架构和产品服务,开发信用类融资产品,将核心企业信用传递给产业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深入实施“一链一策一批”,支持重点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截至2023年底,首钢供金科技服务平台已服务集团上下游企业客户共2405家,其中集团内部核心企业25个、供应商2378个、资金方2个。供应商包含集团基地、外埠等钢铁板块客户1580家,建筑类客户455家,供应链穿透服务客户343家。(本文获得第二十五届首钢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本版刊发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