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看病有导诊 诊断有帮手 监管有“大脑”
人工智能点亮医疗新场景
2024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明确了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等84个细分领域的应用场景。
日前,记者走访多家北京三甲医院,看到了AI在医疗领域的丰富应用场景。
AI+导诊:让患者贴心医生省心
点开“北京安贞医院智慧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患者将拥有一位贴身陪伴的AI“导诊助手”,从预约挂号、院内外导航,到候诊报到、预问诊交流,再到预约检查、药房取药……这位AI“导诊助手”将全程陪同,让看病更加便捷。
在8层心内科候诊区,王女士正拿着手机在打字。“我在跟‘预问诊’AI聊天。”她称赞AI很严谨,病情询问特别细致,“它还能推送人体图形,让我标注胸痛的具体位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信息中心技术总监周奕介绍,使用这个微信小程序,患者绝大部分环节无需在人工窗口、自助机旁排队,实测就诊时间至少节省15分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院上线了类似的智能导诊小程序,推动智能医疗服务场景落地,“数据多跑腿,患者少跑腿”的人性化就医服务正在全国推广。
AI+诊断:病情评估更快更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天坛医院”)的急诊病房住着多位脑卒中患者,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益于“AI医生”的辅助诊疗。
这位“AI医生”名为急性脑卒中智能影像决策平台(iStroke),能为脑卒中患者提供“一站式”病情评估、诊断决策。这是天坛医院及其合作团队基于该医院诊疗经验和高质量影像数据所研发的,具有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AI诊断技术成果。
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人工智能中心工作人员叶万兴向记者演示了“AI医生”的诊断过程。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到院后,首先进行平扫CT和增强CT等检查。经过上千张影像检查图片的分析,“AI医生”可进行颅内出血和缺血鉴别分析、颅内血管分析和脑灌注分析,能够直观地勾勒出血区域,并进一步提示出血类型和血肿扩大风险概率。同时三维重建颅内血管,识别血管狭窄和闭塞位点,最后计算灌注状态,定量评估脑组织梗死区域和周围缺血区域严重程度,辅助医生进行静脉溶栓或介入取栓、保守治疗或手术干预等诊疗决策。
“iStroke应用于我院临床已有四五年时间,其间不断更新迭代,以实现更快、更准、更直观的诊断与决策。”天坛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杜万良说。
AI+监管:前端防中端管后端查
擅长跟数据打交道的AI技术在医保基金管理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合作,建设了一套医院端的智能医保基金监管系统,推动了智能医保基金监管场景的落地。
“我们梳理了大量底层数据,建立了收费项目库和医嘱项目库两大基本数据库,搭建起智能监管系统的‘骨架’。”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行政总助、医保物价办负责人聂广孟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通过标准化计价系统、优化计价管理逻辑,将80%的不合理收费问题扼杀在医保基金支出前。
该系统还搭建了基于全病历的医保智能审管平台“大脑”,用AI审核处方,解决超医保支付标准用药等问题,对医保基金进行事中管控。
此外,该系统通过大数据监管进行事后分析,构建了医院端医保基金监管全流程智能化、闭环化管理网络,实现了对医保基金使用轨迹的全方位、实时化监控,让所有环节都有迹可查,编织起一张事前防控、事中管控、事后监控的全链条基金安全防控网。
《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介绍了84个AI+医疗应用场景,上述几个案例只是其中的缩影。“至于如何让AI更好地与医疗需求相结合,就是下一个且行且思的命题了。”周奕说。(于紫月 来源:《科技日报》2025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