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成长在一线 匠心保生产
——首钢京唐运输部港口作业区人才培养工作纪实
![]() |
京唐运输部港口作业区组织门机司机技能竞赛。 |
生产力赋能需要创新驱动,新周期变革需要技术引领,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才支撑。
2024年,首钢京唐运输部港口作业区积极践行“一引领两融合”,按照公司和部门关于人才工作的相关部署与要求,为职工成长建机制、搭平台、植沃土,不断激发岗位职工创新热情、创造活力、创效潜能,构建出合力攻坚、技术交流、成果分享等多场景联动齐放的生动局面。
健全培养机制 激活“一池春水”
临海靠港是首钢京唐最大的物流优势。京唐运输部港口作业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在运输保产实践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立标准、定制度、优体系,让钢城港区成为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发展热土,凝聚、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高、精、尖本领的“生力军”。
近年来,运输部港口作业区聚焦中心任务、立足发展大局、结合区域协同,积极倡导“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成长成才理念。通过教培提能、辅导增能、研讨聚能、实训强能的融会贯通,多措并举,将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与多元化方向有机结合,推动素养提升、强化能力建设、完善过程管控,形成集“教、辅、研、训”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只有将人才培养机制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的‘蓄水池’才能愈加迸发出新的更大活力。”在人才培养推进会上,运输部港口作业区党支部副书记韩志军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针对港区作业特点,港口作业区将岗位职工划分为技术操作人才、创新攻关人才、点检维修人才三大类,根据类别特点及人员实况,制定行之有效、助之有力的培养方案,并根据学习掌握进度进行“量体裁衣”,努力打造“人人可成才、个个能出彩”的生动场景。
量身定制的点检维修培养“套餐”,让何晓新成为其中的受益者,求知若渴的他如鱼得水,一头钻进了电气这门学问里。凭着一股精益求精的钻劲儿,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斩获首钢级、市区级“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实现了从“电气小白”到“技术大拿”的逆袭。“2024年我很忙碌,也很充实,感谢公司的悉心培养,让我在工作中继续学习知识,在解决问题中收获成长。”已经挑起电气点检“大梁”的何晓新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
伴随良性机制的运行,石长武、朱延龙、关宇航等先进模范骨干陆续登上公司的舞台,在QTI改善、内训师大赛、技能竞赛的各个场景崭露头角、大显身手。在榜样的带领下,港口职工向上生长、向下扎根,循环往复、厚积薄发,激活了人才培养的“一池春水”。
搭建平台载体 积蓄“澎湃动能”
长期以来,运输部陈万忠创新工作室秉承工匠精神,坚持“技术创新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成为职工思想与技术碰撞、传承与创新交融的成长“摇篮”,2024年,获评“北京市市级(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
创新之道,首在搭台;成事之要,关键在人。工作室发挥主体作用,为职工成长成才“搭台唱戏”“鼓掌喝彩”。以师教徒学养兵、以课题攻关练兵、以技能比武砺兵,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精准靶向发力、全面综合施策,让一线职工登上台、当主角、获鼓励,锻造出一支技术扎实、素养过硬、战斗力强悍的创新团队。
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产。走进陈万忠创新工作室,宣传展板上记录着历年的创新课题。“每一项课题的背后,往往是一项甚至多项生产难题……”创新骨干成员关宇航指着看板说。创新团队涵盖港区各岗位,他们及时掌握一线职工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将生产难题第一时间转化为攻关课题,从而达到作业效率效益提升的目的。“改进冷轧卷装船吊索具”项目作为第一个创新项目,对工作室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将钢铁产品规格与港口物流标准相融合,创造性地制定出具有首钢特色的钢铁物流装船工艺,大大提升了冷系产品装船效率,成为行业竞相学习的样板“教科书”。
创新永无止境,“全员创新”成为了常态。陈万忠创新团队聚焦现场运输保产作业,在工属具小改小革和生产工艺优化上持续发力,彻底打通了岗位创新的“任督二脉”,一批“卡脖子”难题相继被攻克,职工的“小发明、小创造”取得了“大成果、大效益”,形成“人人都是发明家”的创新局面。截至目前,创新团队开展课题攻关项目80余项,获取国家专利授权84项,获得国家级成果奖11项,创造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为推动钢铁物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质动能。
厚植成才沃土 结成“累累硕果”
一粒种子,只有在生态环境适宜的地方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运输部港口作业区依托京唐对人才培养的模式,结合钢铁物流发展实际,精耕职工成才沃土,趟出了一条“走出去、学回来”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新路。
赴外学习,借智扩大“增量”。近年来,运输部港口作业区组织骨干人员前往宝钢、青岛港等一流企业对标交流“取真经”,选派优秀职工参加公司高层次、高水平培训学习“练真功”,达到部分职工“先进”的目的。职工学成归来后开展专题讲授、思维解读、方向探讨等经验分享课程,带动更多职工一起进步。截至目前,走出去培训的班组长覆盖率达90%,外出培训让人才成长的硕果盈满枝头。
向内挖潜,赋能盘活“存量”。运输部港口作业区通过开展 “星火讲堂”“泉涌微课”“技术党课”等多种培训形式,让岗位上的技术“带头人”授课,讲授方法技巧、解读思维想法。同时授课人也在教学中补足短板、锻造长板,实现授课人与听课人的双向互赢。此外,邀请京唐工匠、海事专家、高级讲师等专业人员授课讲解,打破行业壁垒、拓宽职工视野,进一步激发职工潜能。近年来,运输部港口作业区人才储备力量明显增强,人才“金字塔”梯队建设逐渐成形。
“一线班组长走出去学习,能够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而顶上来的班组骨干又可以在班组长岗位上得到历练。”运输部港口作业区首席作业长陈万忠对此有更深一层的阐述。“不会干理货的天车司机不是好司机,不会开天车的门机司机不是好司机”,这句话成为港口广为流传的口头语。正是得益于“走出去、学回来”,更多职工有了跨区域、跨岗位的锻炼机会,在挑战中提升能力、增长技能,成为一岗多能、一专多精的中坚力量。
人才犹如燧石,激发力度越大,放射的火花越闪耀。面向未来,运输部港口作业区将聚焦中心、服务大局,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精品钢材专业化码头,助力京唐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