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钢铁企业设备管理实践中的四项原则

首钢日报 A03版钢铁与城市服务  首钢京唐 崔胜国 2025年02月07日

三元流设备管理理论将人员流、物流、文档流的有机融合与协调一致放在突出位置,是将人员流作为设备管理的本质属性,同时纳入物流管理与趋势管理的三维管理系统,以文档流作为人员流与物流的载体和纽带,在能源系统设备管理中得到了应用与实践,成为能源设备零故障长期稳定运行的理论工具与方法支撑,点维检一体化改革的思想武器,将设备与人合二为一,在能源系统设备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精准把握设备管理本质

三元流设备管理理论所阐明的设备管理的本质,即设备与管理者之间的交流,设备管理的过程就是设备与管理者之间的交流过程,设备从来不只是有形的物质形态或者无形的价值形态,设备的物质形态或者价值形态只是它的“标”,设备的设计者与制造者对设备工艺内涵的诉求与表达才是设备的“本”,设备的本质是设计者与制造者的思想体现与逻辑表述,体现的是某个时代某个区域对能量运动规律的认知程度、对能量运动状态的控制能力。作为设备的管理者,不论各级管理人员,还是现场的操作人员或者是现场的点维检人员,在设备安装完成投入运行之后,就已经从形式上认同了设备的设计者与制造者的思想与逻辑,并形成了设备管理的基准。

实践中的四项原则

在设备管理过程中,以人员流作为设备管理的核心,需要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一是以设计为龙头,充分发挥设计在设备管理系统中的主导作用。一套设备或者一套工艺,首先是由设计者决定的,设计者(人员流)决定了这套设备或者工艺的本质属性。设计是设备管理的龙头,设计在设备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牵引作用。设备从设计之初就已经确定了它的基本盘,这个基本盘的确立,也就意味着所有与之相关的维护与检修标准的确立。设计在设备管理系统中虽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点检维护与设备检修的过程中,常常被一些经验主义所忽视,尤其是一些点检与检修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常常存在着商量着干,或者凭过去的经验干,对设计图纸很少有人复习,对设备的技术协议很少复习,甚至很多专业人员,对设计的基本思想含糊不清,对设计的前提条件视而不见。设计,是设备管理的布局与定式,是前人智慧与经验教训的结晶,对设计的初始条件与工艺特点掌握不清,会造成设备维护的极大被动,会动摇设备管理的基础,是设备点检与专业人员应该特别关注的。

二是以设备专业为主导,充分发挥设备专业在设备管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首先,要针对设备自身状态评价与预警要发挥主导作用(这里的设备专业是指设备管理的专业人员,针对钢铁企业而言,一般包括点检作业区、设备室、设备部)。其次,要根据设备的状态进行评价,并针对生产中存在的不利因素,牵头组织生产方提出与实施改进方案。点检在设备日常管理中的主要作用由三部分组成,即隐患先期发现、设备维护维修(缺陷处理)及设备改进升级。设备点检与专业要在设备管理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是设备点检与设备专业的根与魂,是设备系统管理者必须予以特别重视与下大功夫解决的。

设备点检与专业要在设备管理中发挥怎样的主导作用呢?设备点检与设备专业是设备的报警器,是设备的代言人,是以设备为中心的守护神,要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为设备发声。钢铁企业的内部生产一般分为生产与设备两个专业去管理,各工艺的生产过程表现为设备与生产的对立统一。对立的过程表现为,设备点检与专业,在日常生产中为设备发声的过程;统一的过程,就是设备点检与专业发声后,基于设备本身维护的需要,与生产组织者的结合而对生产工艺的改进过程。设备专业不仅要做设备的报警器与预警机,还要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危害设备的关键因素牵头组织生产方提出与实施改进方案,要敢于给生产方纠偏,给生产方纠错。

三是以主工艺为牵引,充分发挥主工艺在设备检修过程中的牵引作用。这里所说的主工艺,是指设备检修的主要专业。在日常的检修组织中,机、电、仪常常互不沟通,各自为政,缺乏合作意愿,检修组织经常需要领导处理矛盾、拍板定案,这就降低了检修效率,提高了组织协调的难度。而由主工艺负责牵头组织各专业,进行检修项目的确定、检修方案的制定、检修现场的组织,可以有效激发专业之间的团队意识,形成专业之间相互协调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四是以关键设备管理为中心,以文档管理和标准管理为支点。如果说设备是企业的腿,那么关键设备就是腿上的关节,是枢纽,是设备管理的核心,而如何做好关键设备的管理,必须以文档管理与标准管理为支撑。一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关键设备的管理,而不是面面俱到、搞平均分配。必须抓住关键设备,才能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解决故障频发和防止小概率的恶性事故。

什么是关键设备?关键设备就是导致整条产线生产工艺中断或者能源介质断供的设备,部分关键设备本身可以继续拆分为机、电、仪等下一级关键设备。比如一个模块、一个CPU或者是一个电磁阀、一个液位计,这些设备价值不高、体积不大,难以引起关注,一旦出现损坏或者故障会造成整套设备停机,引发各类事故。

如何管理好关键设备?必须依靠文档管理与标准管理这两个支撑。依据关键设备的定义,将成套设备中的关键设备逐项列出清单,按照清单进行文档管理与标准管理。文档管理对于点检员与专业员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文档管理里的重要工作是设备档案管理与会议纪要管理,设备档案管理涵盖了设备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基础信息,是设备全生命周期的跟随文档。会议纪要是设备管理中对各方的约束纽带,发挥文档管理在设备管理中的纽带与载体作用,通过设备档案与会议纪要等文档管理将人员流与物流捆绑前行。

文档管理和标准管理的支撑作用

文档管理和标准管理在实践应用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筑牢标准意识的根基。在实践应用中,标准的意识常常是若存若亡。要让设备人都明白,有标准和没有标准是完全不同的,而没有标准是万万不行的。

二是标准的应用是涵盖于设备管理全方位的。不应仅仅局限在设备的运行参数或者检修的质量标准这两个狭小的区间内。比如,重要或主要设备的年修要纳入标准项目管理,频发故障的周期性管理、资材备件的周期管理都应有相对应的标准等等。

三是标准的建立是自下而上的。在实践中,常常认为普遍性的标准才是标准,而特殊性的标准就不是标准,这是不正确的。每台设备都有其特殊性,不能将普遍性的同类设备的标准应用于具体的单台设备上。同样的设备,存在的环境与管理的方法不同,标准的建立就要考虑每台设备的特殊性,这也对点检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标准的建立可以由点检人员自己建立。在日常工作中,一说到查标准,点检人员就会去查各种国标或者行标、企标,但有些是查不到的,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就需要点检人员自行建立标准,之后在设备管理的过程中去验证与修订这一标准。比如某些备件的更换周期是一年还是二年,可以经过讨论初定为一年或二年,然后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各种去验证和修订,而不是不定标准,凭感觉走。

三元流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设计了一条设备管理的轨道,将人员流、物流、文档流的数据分类集成、有序组织、精准应用,如果说人员流、物流是设备管理的骨骼,那么文档流就是设备管理的韧带,三元流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将系统化的设备管理体系清晰地呈现在各个层级的管理者面前,并可轻松地将设备管理的思想有的放矢地植入人心,形成“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的设备管理统一战线,这才是三元流设备管理理论的核心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