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遇见最美的“她”

首钢日报 A04版副刊  首钢资源 郑仲波 2025年01月13日

她不是才子佳人,不是锦衣玉食,亦不是荣华富贵。她貌不惊人,但仔细打量后,你会发现,她外秀内慧、满腹经纶;她寡言少语,但走入她的世界,你会感知,她能言善辩、出口成章;她轻盈若云,但真正读懂她时,你会明白,她一字一句、重若千钧。

是的,你猜对了,她只是一份普通的《首钢日报》,个子不高,块头也不大,半平米不到的肚子却包罗万象,囊括了“天下大事”。

我与《首钢日报》颇有渊源,从相遇到第一篇文章刊登充满了戏剧性。2023年,公司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决定对标学习《首钢日报》,提升《福山资源》质量。一周后,我拿到了第一份《首钢日报》。在看到《首钢日报》创刊70周年征文后,跃跃欲试,写出《我与〈首钢日报〉的101天》。我曾问妻子:“会不会石沉大海?”妻子回应了六字:“真金不怕火炼。”在煎熬等待中,心里忐忑不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一度认为自己“落选”了,并自嘲:咱两袖清风又岂敢入繁华,再接再厉呗。直到2023年8月底,在早已遗忘并不抱任何希望时,首钢新闻中心的编辑张老师联系我核对单位名称,我才知道文章见报了。当时中午一点多接的电话,午睡中的我睁着惺忪迷离的双眼,听到消息后,先是发愣,再是脑短路,等回过神,急切地询问我的文稿是否真的见报了,在得到肯定答复后,瞬间精气神十足,喜悦和激动之情充盈心间。你或许无法理解文稿第一次变成“豆腐块”时的那种愉悦感,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远胜于任何物质上的享受。我顾不上午休,冲出公寓,跑到矿区无人处,先给妻子回了电话,同样说了六字:登了,《首钢日报》……此刻,阳光、微风、空气都浸满了甜蜜的滋味,世界变得如此俊美、可爱。

对《首钢日报》来说,我是个新人,但首钢新闻中心编辑认真负责,不因新人而轻视,就事论事,以文为主,这是我最敬佩的职业精神。还有,纸质版拿到后,所投文稿从删繁就简到调整结构,从改正标点符号到语句调整,做了许多细节性工作,令文章前后衔接流畅,结构硬朗挺拔,想必幕后付出了大量精力。我是《福山资源》的第一版编辑,我知道校对、修改是何等的烦琐煎熬,有时令人头疼抓狂,这工作绝对是对脑力、毅力的双重考验。

有了第一篇的上报,更激发了我的斗志和创作热情,直接开启了“爬格子”模式,至今已有34篇文稿见报,其中,1篇获得安全征文二等奖;4篇入选首钢新闻中心微信公众号,其中,3篇入选“音你而暖”栏目。这些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带有温度的故事。我的工作主要以写新闻稿为主,散文并不是长项,时间也不充裕,但我还是喜欢将自己的生活、思想、感悟注入笔尖,融入字体。我始终认为,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工作不是全部。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去感悟生活、去拥抱亲情、去享受美好;我们需要趣意和个性,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我们需要真善美,需要满满的正能量,去照亮前行之路。而这些,文艺副刊功不可没。我愿将严谨的新闻稿比作报纸的骨架,而灵动的副刊则是她的神韵,让报纸可读性更丰富、生命的角度更宽广,宛如一碗香喷喷的永济扯面泼上辣椒油,倒入山西陈醋,撒上香菜葱花,立刻有了灵魂,香飘四溢、回味无穷。

有时静下细想,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三个因素。一是《首钢日报》这个平台。平台是一个人的根本,离开她就犹如断线的风筝、没有根脉的树叶、失去双腿的奔跑,不要认为自己能力有多强,学识有多渊博,离开平台将一无是处。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二是山西福山领导曾多次关心鼓励我,感激之情不胜言表。三是张编辑曾在《补鞋匠》《关不住的后备箱》《读懂矿山的春天》等多篇文稿中给我提出修改建议,我们也相互探讨一些细节性的文字表达,我从中受益匪浅。这个未曾谋面的女士,我至今称之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从刚开始投稿,她回复一个“收到”,我内心感到非常踏实可靠;到后来,她不仅发一个“收到”,还附赠一个“加油”表情包,可谓买一赠一。别看这小小的附赠品,照耀了茫茫黑夜,温暖了整个冬季。

写文章就是艺术表演,作者好比演员,读者就是观众,而《首钢日报》、单位领导,还有张编辑就是那个鼓掌、挥舞荧光棒的人,他们让我的文章有了生气与光彩。富有激情的笔,才能创作出耐看的故事。

《首钢日报》更多地是讲述我们首钢人身边的故事,贴合工作实际,像一个亲切的大姐姐,待你温柔敦厚;又像一个和善的小哥哥,为你释疑解惑。对于宣传工作者,她是获得时事新闻的渠道,是写作技能提升的良友,是打开思路和提高创造力的钥匙。我一直认为,她是比较均衡的学习材料,新闻稿和理论用词准确凝练,思路清晰,读起来简洁流畅,潜移默化中写作技能得到提升,读至精彩处,忍不住拍案称赞。嵌入文中的图片,与文章交相辉映。我会饶有兴致地分析摄影师的拍摄角度、构图以及相机参数设置,想不到读报,也是学习摄影的过程。副刊散文醇厚绵长、意蕴悠悠,读完唇齿留香,欲罢不能,恨不得吟上一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来表达此刻的心情。

《首钢日报》海纳百川,包容性极强。2024年6月,我曾写了篇《换个角度》,主要讲述与孩子抢自行车的有趣故事,女儿专为此文作画一幅。此图被选中后,我对她开玩笑地说:“爸爸用了三十多年时间才侥幸登上《首钢日报》,你十一岁就已荣登此报,后生可畏。”其实从根本上说,这得益于《首钢日报》的开放包容,以及追求丰富多样文化的理念。

前两天,我领回来首钢安全征文奖品——破壁机,两个小家伙忙着拆解安装,迫不及待地打豆浆,一品为快。后来,意犹未尽地对我说:“爸爸,这个打出来豆浆很细腻,真好喝,比咱家的帅。”我一脸骄傲地说:“这可是首钢的奖品,档次在这儿摆着呢!”哈哈,话语间,尽是自豪之情!

陈春杳杳,来岁昭昭,2025年如约而至。新的一年,我依然有锐气,依然年轻,依然拿得起笔;而此时的她正朝气蓬勃、英姿焕发;最锐意的我遇见最美的她,我仿佛看见她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朝我走来,她紧拽我的双手,目视远方;她轻轻地附在我耳边,说: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