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钢魂传承 情怀绵延
——观新编现代京剧《百年首钢》有感
新编现代京剧《百年首钢》以极具创新的艺术形式和感人至深的剧情,将首钢百年的历史娓娓道来。剧中,通过工程师夫妇的爱情故事和首钢发展历程两条主线,巧妙勾勒出首钢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京剧与3D技术的融合,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见证一家百年企业从石景山的辉煌迈向曹妃甸的崛起。作为首钢工人的子弟,这段传奇让我深深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汗水筑基 钢铁铭记
首钢的历史,是用汗水、智慧与责任书写的奋斗史。从早年间引进国外高炉,到石景山高耸的炉台,首钢不仅是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先锋,更成为民族自强的象征。剧中展现了首钢第一代工人将钢铁精神融入血脉,将“钢铁”铸成新中国工业的基石。首钢为新中国现代化工业作出的贡献,是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丰碑。
当北京申奥成功之后,最后一炉钢水浇铸的场景在剧中再现。工人们对石景山这片土地的深情,与对未来的展望交相辉映,将历史的辉煌化作迈向新征程的动力。这不仅是一场地理意义上的迁徙,更是一场精神与使命的延续。首钢,从石景山迁至曹妃甸,重新谱写辉煌。
旧址新园 记忆绽放
如今,石景山旧址上崛起的首钢园,成为工业遗址再利用的典范。剧中通过3D技术,将钢铁记忆与创新未来无缝连接。每一个画面,都仿佛诉说着首钢如何从沉甸甸的历史中走向蓬勃的未来。这种历史与现代的交织,是首钢发展的缩影,更是时代进步的象征。
父辈背影 薪火相传
剧中的工程师夫妇,让我不禁想起父辈那一代人。他们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以青春和热血,为首钢的发展铺路。剧中的夫妻因工作分隔两地,却始终坚守信念,彼此守望,也共同守护着首钢的辉煌。这份情怀,深深打动了我。
我的父亲是一名矿山工人,曾在首钢矿山车间默默奉献多年。他的背影,是我对责任心最初的理解。他常对我说:“做什么像什么,干一行爱一行,这就是首钢精神。”
清晨,父亲披星戴月出发;夜晚,他带着汗水和矿石的尘土归来。虽然日复一日的劳作辛苦异常,但他的眼神中始终透着自豪与坚毅。从他那里,我学会了奉献的意义,也懂得了责任的重量。
青春热血 矿山记忆
每次周末看望父亲,我们的话题总离不开矿山的变迁。父亲回忆起当年解决牙轮钻泄压问题的经历:“那个时候牙轮钻都是进口的,没有核心技术和图纸。大家一边拆装一边琢磨,通过不断实验,最终发现问题出在一个受热变形的垫圈。解决之后,设备运行特别稳定,别提多痛快了!”这些回忆生动再现了父辈们面对技术难题时敢闯敢干、坚持不懈的精神。
父亲还讲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填写五年愿景的趣事:“那时候,我写了三个愿望——看上彩色电视,用上冰箱,有一辆摩托车。没用五年就都实现了。”矿山不仅是工作的场所,更是他们青春与梦想的寄托。无数个夜晚,父母一起用算盘核算承包制方案,用双手为家庭和矿山创造更好的未来。这段历史,凝聚了矿山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力量。
使命在肩 精神如炬
如今,我也在父辈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奋斗。站在矿山车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看到父亲与工友们挥汗如雨的身影。这片土地承载的不仅是首钢的历史,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接续奋斗的起点。
日常工作中,我牢记父亲的教诲,将“做什么像什么”作为座右铭。不论困难如何,我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首钢精神为指引,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因为我知道,首钢精神不仅是一种企业文化,更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体现。
家国大义 精神长青
《百年首钢》用京剧的形式传递出浓厚的家国情怀。首钢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工业的缩影;首钢精神,则是时代责任的浓缩。剧中的工人们,为了企业的未来,为了国家的建设,奉献了他们的汗水与生命。这种家国情怀,正是新时代最动人的篇章。
当代首钢人,不仅要传承这种精神,更要在新时代赋予它新的内涵。从石景山的工业遗址到曹妃甸的现代化钢铁基地,首钢完成了历史的传承与技术的革新。而作为首钢的一员,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钢魂不朽 奋进未来
观看新编京剧《百年首钢》,让我更加了解了首钢百年的辉煌历史,也让我更加珍视这份精神的传承。首钢人的奋斗,不仅是企业的成功,更是国家的骄傲。
从父辈到我,从钢一代到钢二代,我们共同见证并参与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首钢精神的指引下,我将继续发扬奉献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这是我的使命,也是我对父辈最深切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