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白马寺之行
在中原大地的怀抱中,隐匿着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寺庙——白马寺。它不仅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更是华夏文明与外来文化交融的璀璨明珠。初秋时节,我踏上了一段寻觅古韵、探寻禅意的旅程,目的地正是这千年古刹白马寺。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轻轻拂过稻田与古木,我已行至寺前。远望,白马寺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坐落在洛河之畔,以其独有的方式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山门巍峨,古朴中透着庄严,仿佛是时间的守门人,引领着每一个寻觅心灵归宿的旅人,步入那段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
跨过门槛,一股淡淡的檀香扑鼻而来,瞬间将尘世的喧嚣隔绝于外。寺内,古木参天,翠竹轻摇,每一片叶子似乎都在低语,讲述着过往的云烟。我缓步前行,脚下的青石板路,经过无数僧侣与香客的踏行,显得格外光润,它们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也承载了无数人的祈愿与忏悔。
白马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相传,汉明帝夜梦金人,询之于臣,得知此乃西方之佛,遂遣使西行求法,得佛经及两位印度高僧,并以白马驮经而归,故建寺纪念,名曰“白马寺”。这一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文化交流的佳话,它告诉我们:在浩瀚的宇宙中,不同的文明如同星辰,虽远隔万里,却能因心灵的渴望而相遇,因智慧的火花而相融,因文明的交互而生辉。
漫步于寺内,每一处殿堂、每一尊佛像,都散发着宁静而深远的力量。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端坐中央,慈悲而庄严,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烦恼与苦厄。我轻轻合十,闭目凝神,那一刻,耳边似乎响起了佛陀的教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啊,世间万物,皆是因缘和合而生,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唯有悟透此理,方能超脱轮回,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走出大雄宝殿,我继续穿梭于寺中的每一个角落。在藏经阁前驻足,遥想那些古老的经卷,它们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智慧的灯塔,照亮了无数迷茫的灵魂。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外在的获取,而在于内心的觉醒与忍耐,是在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接纳。
行至后院,一片竹林映入眼帘,竹影婆娑,风声细细,仿佛是大自然最悠扬的乐章。我站在竹林间,思绪万千。竹子,以其坚韧不拔、节节高升的特质,成为了东方文化的象征。它教会我们,无论环境如何艰苦,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破土而出,向上生长。这不正是修行的真谛吗?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种种困难与挑战,我们需要的,正是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夕阳西下,余晖洒满整个白马寺,给这座古老的寺庙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显得更加神圣而庄严。我坐在寺后的一块巨石上,望着远处的洛河,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此行白马寺,不仅是一场开心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感受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广阔。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正的禅,不在于形式上的坐禅念佛,而在于心性的修炼,在于对万物本质的洞察与领悟。白马寺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寺庙,那是我们心灵的净土,是我们修行的道场。只要心中有佛,处处皆是菩提。
随着夜幕降临,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白马寺。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身处何方,白马寺的钟声、佛像的慈悲、竹林的清风,都将伴随着我,提醒我保持一颗清净的心,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因为,真正的修行,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