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山一程 水一程

——观《百年首钢》“新”京剧的感受

首钢日报 A04版副刊  首钢退休职工 李国华 2024年12月23日

深秋,长安大剧院,一场现代京剧《百年首钢》徐徐落幕,谢幕的掌声经久不息。观众席中,那些曾经为首钢这个百年企业奋斗一生的人们,久久地、久久地伫立在座椅前,他们不仅是被演员精彩的演出所感动,而从他们不经意挂在脸上的泪水和凝思的表情当中,看得出这些首钢人已然沉浸剧情之中,内心正腾起过去激情燃烧的岁月,脑海中已将那碎片化的往事记忆,重新黏合……

京剧《百年首钢》以1980年至2024年为时间背景,通过一座小院中四代首钢人温情故事,以普通工程师林宇生和韩青桐的成长与奋斗为主线,展现了首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到九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再到新世纪的搬迁与现代化改造等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革,生动描绘了首钢人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甫一开场,舞台上便升腾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火热气象,韩书俭、迟爷爷等三代首钢人的联唱歌咏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率先实行承包制的首钢如同破冰之舟,不仅激发了企业无限发展活力,更激发了首钢人改革创新、改造企业、创造美好生活的磅礴之力。恰如剧中所唱,“走活了一盘棋前路宽广,雄鹰展翅万里蓝天任翱翔。”

真是山一程,水一程。当剧中林宇生和韩青桐那一代年轻工程师们满怀激情地投入到首钢的改革与发展中时,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在首钢的日子。那时,我也是满腔热血,与同事们一起,为了首钢的未来拼尽全力。实行承包制的第一年,首钢当年实现利润2.5亿元。按照国家政策实行6:2:2比率分配(60%上缴国家,20%用于企业发展上项目,20%用于提升企业员工工资和生活福利)。而后,随着承包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首钢每年的利润是翻着跟头成倍增长,员工工资奖励和生活福利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设备更新改造一天一个样儿,技术产能、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一天一更新。原有的四座老炼铁高炉经过移地大修和现代化改造,铁水的产量如同冰川融化般奔流而出,呈现出几何式的成倍增长。

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设的炼钢转炉,已吃不下这么大产量的铁水,炼钢设备更新改造迫在眉睫。如果依靠当时国内企业制造、改建时间很长,且技术相对落后,再加上改建资金有限,这条路走不通,首钢人把眼光投向了世界。

伴随着剧中韩书俭这一角色的一声高喊,“徒弟们,听师傅念叨念叨。”前往比利时拆运赛兰钢厂的情节拉开序幕,第二场戏就是艺术化地呈现。经过精细考察和艰难谈判,首钢终于决定引进欧洲比利时赛兰钢厂弃用的两座220吨炼钢转炉,连同一条高速线材轧机、一台350吨吊车以及厂房、设备和配套设施,总计445台套、总重量35000多吨,全部拆搬回首钢重新建设使用。

我们都知道,京剧最大的美学特征是虚拟性、写意性,没想到“硬核”的工业题材仍可以践行这令人着迷的艺术特性。浩浩荡荡的拆运队伍只一个圆场,便已抵达比利时,而舞台上的赛兰钢厂也只用厂房和转炉的一角示意,人与景相互映衬,仿佛几百吨的设备迎面压倒。能够承托住这巨大“压迫感”的恰恰是首钢人的英勇无畏,是“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首钢精神。舞台上的首钢人面对钢铁巨兽,立下了豪情万丈的“军令状”,闻之不觉令人鼻酸眼热。

而史实也是如此,当年,与赛兰钢厂签订拆搬合同后,该厂的技术总监凡克先生听说首钢要用一年多时间完成拆搬并建成投产,他说:“你们是在开玩笑吗?没有三年你们不可能完成。”可经过改革和实行承包制的首钢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仅仅七个月时间就完成全部拆搬任务。与此同时,首钢第二炼钢厂和高速线材厂基础设施建设也热火朝天展开。拆搬设备运回首钢后,四个月时间全部安装到位,又经过两个多月调试运行就正式投入生产。首钢人以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

这一支381人的首钢拆搬队伍在寒冬季节来到比利时。放下行囊后,这支队伍不顾旅途疲惫和时差带来的不适,一刻也不停歇,技术人员奔向技术室,开始了图纸的测绘转化;工人们则穿上工装拿起工具直接跑到拆搬现场,观察设备情况,做拆搬准备。拆搬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感人的英雄事迹。《首钢报》曾报道过这样两件事迹:首钢设计院一位技术人员在图纸测绘转化中,连续工作了17个小时,手脚双麻,是同事们搀扶着才站起来。在原地活动了几下,便又奔到拆搬现场,指导工人按测绘后的图纸拆卸并顺序排放。电气焊班长吴纯才,在严寒的天气下,每天天不亮就赶到现场,用碳火对焊件加温预热。焊接过程中,为防止焊缝因天寒开裂,他制作了几个铁架放在焊完的焊件上,脱下自己身穿的棉衣护住焊件,而他仅穿着绒衣干活。他还和班里老八级焊工王少义一起研究实验成功,一道十几米长的焊缝只要一气呵成地焊完,便可以避免严寒天气下焊缝开裂。正是这些顽强拼搏的首钢人创造了奇迹,使首钢这个百年企业焕发了青春,八十年代中期首钢跨入了年产钢千万吨大型钢铁企业行列。

剧中深刻的描绘了首钢的两次“搬迁”,如果说从比利时将赛兰钢厂搬回国是首钢国际化视野下技术革新的重要一步,那么将石景山首钢搬出去则是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两次搬迁虽然背景和目的不同,但都彰显了首钢在不同历史阶段下的战略眼光和决心。它们不仅是首钢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中的缩影,反映了中国工业企业在面对挑战时的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进入新世纪后,首钢用了两年时间在河北迁安和曹妃甸建立起两座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钢城,继续续写着百年企业的辉煌。

石景山厂区功勋高炉的停火,无疑是全剧的情感高潮。随着舞台灯光的聚焦,那座见证了首钢无数辉煌与风雨的高炉,在观众的注视下激情燃烧。这一刻,不仅是生产流程的结束,更是对过去那个工业化时代的一种致敬与告别。但对于首钢人来说,所有的告别都是为了向未来进发,紧接其后的是令所有人再次惊叹的“奇迹”,场景变幻,尾声展现了如今的首钢园——首钢滑雪大跳台、秀池、群明湖等现代景观与保留的高炉、冷却塔等工业遗迹交相辉映。这象征着首钢在转型升级中的成功,也预示着它在新时代中的无限可能。

壮哉首钢!壮哉曾经为首钢辉煌贡献力量的首钢人!新编现代京剧《百年首钢》既复现着首钢人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的首钢的传奇,也是鼓舞着新一代首钢人用坚韧和勇气继续开创首钢新的篇章。

本文转发自《中国京剧》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