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靖思湖畔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殉国,时年35岁。
2024年10月,杨靖宇烈士陵园的靖思湖畔,清风拂面,天蓝地阔,苍翠与金黄掩映着英雄的雕像。我随通化市作家协会培训学员一起拜谒杨靖宇将军,并参观了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从湖的这端有一段石板路,可以穿越湖水抵达烈士雕像。石板高低不平,仿佛象征着抗战岁月的征程漫漫。踏上石板路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历史,一步步从艰难走向胜利,也走向那些在枪林弹雨中以生命和鲜血铺就胜利之路的英雄。
35岁牺牲,在东北抗战11年,这一组数字被砌筑成走向陵园的台阶,我的脚步虽沉重但依旧有力,每一步都充满了对烈士的缅怀、纪念和致敬。从陵园大门进入,甬道中央矗立着5.35米高的杨靖宇将军戎装铜像,将军身姿挺拔,嘴唇紧闭,浓眉上扬,眼神刚毅。花岗岩基座的正面,镌刻着彭真同志的手书: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陵园四周苍松翠柏,庄严肃穆。
3800平方米的东北抗联纪念馆里,讲解员六个篇章的讲解叙述,让我再次回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1931年,日本侵略者策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全境,在民族存亡的危机时刻,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1932年,杨靖宇接受党组织委派,前往东北组织抗日武装力量。1936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率部同日军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沉重打击了日伪统治,鼓舞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志,有力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中,杨靖宇将军靠吃草根、树皮和棉絮维持生命,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面对敌人的劝降,他坚定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是不能向日本侵略者投降的!”1940年,杨靖宇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数日后,不幸身中数弹,英勇就义,年仅35岁。日军残忍地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英雄陨落,英雄的故事,却永不凋落。为纪念杨靖宇,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走在纪念馆里,那900余件图片、文物、文献、图表和绘画,冰天雪地的东北风貌、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让我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战斗成果和战斗生活。从130万平方公里土地,3000万人口沦为人间地狱,到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大刀队,再到“除非我们死,我们绝不回来”的抬棺出行,从当时日本人嘴里的“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到英勇的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从一把军刀到半截枪托,从一张英雄遗照到一盏残破的马灯,历史不会忘记,杨靖宇将军和他的战友们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书写下壮丽的抗日篇章。
从学习书苑里出来,穿越抗联小路,走过雕像群组,站在靖思湖边。风,悠悠回荡,有树叶落入湖心,泛起一圈圈涟漪。想起抗联纪念馆的出口处,印有东北抗联精神的红色大字: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致敬英烈,吾辈当铭记历史,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