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璀璨花火的“守护人”

——记通钢炼铁事业部栗洪强

首钢日报 A02版专版  通钢记者站 牟丽霞 2024年12月11日

不知不觉间,他与高炉已经一起相伴度过了30个春秋。从高炉冶炼的“小学生”到技术骨干,从畏惧铁花的“金蛇狂舞”到挺身守护高炉的璀璨花火,他用踏实的脚步、辛勤的汗水,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他就是2023年度首钢劳模、通钢炼铁事业部二高炉作业区炉前看水大班长栗洪强。

1995年,栗洪强从通钢技校毕业进入通钢公司从事炼铁工作。由于个人能力突出、扎实肯干,两年间,他逐步成长为高炉炉前看水大班长。多年来,他通过努力,先后获得通钢岗位建功先进个人、技术标兵、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校正风口小套配管的专用工具》《风口小套防喘器》《高炉风口中套检漏装置》等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多项设备改造累计创效700余万元。

2020年,漏水小套养护难等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风口小套破损后,冷却系统采用工业水开路冷却,当风口小套破损漏水严重,水量小于极限值时,回水管就会有“喘气”现象,造成误判。面对难题,他认真研究分析,制作了一个小套出水口的防喘装置,专门用于漏水小套的养护,最长养护时长可达60天至80天,小套最低养护流量从30立方米降至25立方米,最大限度地控制了高炉临修次数,该装置获得了国家专利。在解决中套破损排查难的问题上,栗洪强经过仔细研究,制作出风口中套检漏装置,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风口中套是否破损漏水。目前,该项创新已获得国家专利权,累计创效超过400万元。

带着对炼铁工作的热忱,栗洪强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对高炉工艺设施细心研究、解决难题。针对二高炉炉况异常,高炉风口出现漏水问题,以及给炉内恢复造成困难的实际,栗洪强发动职工大胆操作、精细点检,通过提高漏水小套水温差和新的调水方法来控制水量,大幅降低了漏水对高炉热量的消耗,为炉况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获得首钢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维护好设备是他的职责,更大限度地提升效率、降低消耗是他的工作目标。2023年,栗洪强对风口小套和喷煤枪寿命短、消耗大的难题展开攻关。喷煤枪从直吹管插入,喷枪中心与风口中心成13度夹角,斜插式喷枪配有逆止热风装置。其特点是直接受热段短、不易变形烧坏、操作简单、移动方便,但也存在喷枪插入深度不够、位置和角度不合适等问题。煤粉不仅容易磨损风口,造成风口损坏,还会降低煤粉燃烧效果。对此,栗洪强和班组人员一起研究,对相关部件进行了改造。将喷煤枪加粗加长,减小喷枪中心与风口中心的夹角。该项技术改造实施后,解决了弯管和直吹管温度高的现象,喷煤枪平均使用寿命由10天提升至60天以上,风口小套的平均使用寿命由5个月提升到11个月以上,不仅提高了喷煤比,降低了生铁成本,还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实现了风口装置的长效运行,每年创效116.12万元。

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他聚焦高炉生产顺稳,推进技术创新工作。2023年,栗洪强对弯管、直吹管进行缩小改造,杜绝了生产隐患。二高炉风口原弯管、直吹管与弯管法兰在使用3个月后,经常出现温度过高情况,高炉被迫采取外部增加氮气冷却,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还存在烧穿隐患。针对这一问题,栗洪强积极研究,通过缩小原直吹管与弯管法兰内部直径,同时增加耐火料层厚度。一系列改造,缩短了部件受热长度,进一步减少了氮气冷却,消除了烧穿隐患,将使用周期由3个月延长至2年以上,年节约氮气费用5万余元。

人心齐、泰山移,团队目标一致,任何困难都不是困难。2023年,高炉停产检修期间,面对经营生产形势严峻、检修任务繁重的实际,栗洪强带领班组人员克服困难,自主更换了冷却壁进出口阀门1300台、冷却壁金属软管200余根,节省外委费用28万元。同时,对小套事故水管道进行改造,累计增设管道60余米、阀门8台,年节省电费、材料费28.77万元。多年来,他还带领班组人员封堵有漏点的中套近四十个,节约备件费用超过100万元。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如今,栗洪强依旧活跃在炉前,他的身影在高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坚定与自信。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炼铁人的责任与担当,用热爱与奉献践行了守护高炉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