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智能矿山建设“急先锋”

——记首钢矿业计控检验中心李长江

首钢日报 A03版专版  通讯员 闻波 2024年12月06日

他是“一张图”理念的践行者,从裴庄一张图的初步探索,到各产线一张图的全面建设,都有他的身影;他是北京市工业(国防)工会产业级职工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钻研新技术,带领团队不断开拓创新,始终坚守在科研与创新的路上,他就是首钢矿业计控检验中心计控科工控软件开发员、自动控制高级工程师李长江。

勇挑重担 打造智能建材产线

2023年初,水厂建材产线自控系统建设正式启动。为打造高价值建材产线,计控检验中心以无人工厂为目标,高标准设计智能化新产线,并计划同步搭建工控一张图操控系统。组织实施了裴庄产线和二马产线的李长江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但与裴庄、二马产线不同,该项目计划采用国产PLC。

“这是国产PLC第一次应用于矿山,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尝试。”李长江说的“全新”,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不仅要从零了解PLC的硬件、系统组成,还要学习与之配套的系统开发软件、信号接入方式等。项目建设前期,李长江开启了“多线作战”的工作模式,上午进行施工蓝图设计、软件编程,其间组织收货、验货,下午奔赴现场指导施工、打点调试,晚上回家继续学习新技术,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凌晨。

“那时候就觉得时间不够用。”李长江回忆道,“每天仿佛都在与时间赛跑,我们团队每个人都像是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一刻不停地跑着。”

时间紧、任务重,但标准不能降。李长江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粗破自动监翻、座式给料机自动切换与调整、中细破挤满给料、小车自动布料等9个自主调控模型,提升水厂建材产线的智能化水平。在系统调试的关键时期,他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把产线一键经济启停、9套流程自主调控模型全部调试完成,使产线快速进入智能化运行模式。

敢打硬仗 破解项目棘手难题

水厂建材产线项目建设结束后,作为技术负责人,李长江一头扎进马城一张图项目中,凭借以往一张图建设的经验,仅用6个月的时间,他就成功搭建了工控一张图操控系统的框架,顺利进入系统调试阶段。

在系统调试时,李长江发现控制画面卡顿、操控指令滞后生效,严重影响了调试工作的推进。由于该项目的开发平台采用了最新版本的软件,一时间,无法确认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就要自创出路。李长江带领项目组成员从梳理开发步骤入手,查找问题根源,同时与身边的技术专家多次展开研讨,并联系设备厂家的技术人员,但都无法解决卡顿问题。

“业主单位对问题的处理进度非常不满意,各级领导也十分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进度,项目组这边又迟迟没有进展。”李长江长叹一口气,似乎回忆中,都能感受到多重压力一股脑的向他奔涌而来。

李长江心里不服输,更不想放弃,他决定放手一搏,主动与国内业务人员协商办理技术保密协议、问题处置认定书等,联系国外的软件研发部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不熟悉与国外的技术业务处置流程,处置周期无法确定,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其次,由于时差的原因,常常需要在深夜或者凌晨等待对方的回复。但李长江没有丝毫抱怨,他深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他白天继续投身于现场的调试工作,仔细观察和记录每一个出现的异常现象。晚上则整理资料,准备与国外研发部门沟通的内容。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国外研发部门给出了一些初步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李长江如获至宝,立刻投入到新方案的测试和实施中,最终彻底解决了问题,调试工作终于又步入了正轨。

项目至今,李长江带领项目组已完成马城选厂三分之二工序流程的试车工作,导入后台数据库约15000点变量标签,为下一步管理一张图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敢为人先 拓展监控应用新域

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面对重重困难,李长江总能独辟蹊径;面对技术瓶颈,他也能冷静分析,从旁人未曾留意的细节中找到突破点。

在杏山铁矿工控一张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为实现粗破机排矿口远程测量的技术难题,李长江反复对杏山井下-378粗破机进行现场调研,并发现粗破机上方的安防摄像机能够起到部分监控作用。

“能不能利用安防摄像机做做文章?”他动起了脑筋。但要让计算机能看得懂摄像机记录下的影像,识别出图片中的有效信息,就要从图像识别技术入手,这对李长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开始自学图像识别基础知识和算法编程技术,结合信息化编程技术经验,尝试开发粗破机视觉测量系统,并将数据对接工控系统,与此同时,针对现场应用过程中摄像机偏移导致测量失真的问题,他又利用仿射变换技术予以纠正,在确保测量数据准确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日常维护频次。最终,成功实现了杏山铁矿-378水平颚式破碎机排矿口测量智能化和远程可视化。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能很快掌握一门新技术。”李长江笑着,但眼下的乌青,明明白白地见证了他熬过的每一个深夜、查阅过的每一本书籍。

后来,李长江又将图像识别技术应用到球团链篦机自动调速控制中,通过将高速抓拍的溜料板下料图片实时传入后台算法服务器,采用轮廓拟合和区域特征计算等方法得出物料面积占比,并将数据对接至现场工控PLC作为调控链篦机速的参控条件,完全替代了现场人工测量。

跋山涉水,步履不停;山高水长,映照初心。入厂18年,从参与每一个自动化项目到日常工作中精心打磨每一项技术,李长江始终坚持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做到极致。未来,他将继续在智能矿山建设中勇攀高峰,践行“急先锋”的职责与使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