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无人值守”跑出“变电”加速度

——水钢能源事业部供电作业区变电所“变形”记

首钢日报 A02版综合新闻  水钢站记者 王祥 通讯员 冉梦婷 2024年12月02日

职工正在巡检电气柜。

职工仔细检查发电机压力表。

变电所终端塔。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都可能引领一场行业的革命。曾经,水钢能源事业部供电作业区变电所需要数名职工日夜值守,现场电气设备轰鸣。如今,该作业区现场就好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实现了“集中控制+无人值守”的变电运维新模式。至此,供电作业区不再设置固定的运行、维护值班人员,智能化管控水平显著提升,悄然完成了从“人力密布”到“无人值守”的华丽转身!

从“人力输出”到“智慧守护”

提起原水钢水电厂供电车间(现为水钢能源事业部供电作业区),在那个主要依靠人力进行工业建设的年代,是无数默默无闻的电力守护者日复一日的辛苦付出,确保着每一度电能够精准送达生产线。但如今,这一切正在悄然改变。

近年来,随着企业管理升级,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水钢能源事业部供电作业区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变革。2012年,该车间有供电值守及检修的职工两百多人,负责十里钢城各个角落的生产用电,变电所需数十人24小时轮班值守。如今,随着水钢水电厂、氧气厂、动力厂三厂合并成立能源事业部,变电所只需几名巡检职工和一套高效远程监控系统,就能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的安全运维。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是对传统作业模式的一场颠覆!

水钢能源事业部成立后,供电作业区现有在岗干部职工89人,负责水钢110千伏铁前、中央变、制氧变、电动鼓风变、双超变,35千伏电压等级01至09及15号变电所,10千伏电压等级以下数十座高低压变配电所的日常维护及供电工作。面对各种跳动的数据、温度、湿度、电压、电流……变电所之所以能将这一切尽在掌控,都得益于作业区周密谨慎的部署,以及技术人员轮流不间断地巡视,让一切异常都难逃“法眼”。

智能巡检 精准无误

在无人值守的变电所里,供电作业区抽调4名经验丰富的电工师傅组成专业的点检团队,每天在作业区各变电所巡视,他们搭载着红外热像仪等多种传感器,对设备进行细致入微的检查。无论是微小的温度异常,还是潜在的电气故障,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过公司总调实现问题的即时响应与处理。

供电作业区主任刘启超说,变电所的管理是基础,光荣的传统不能丢,持续改进再提升。在水钢内部,点巡检人员每次深入现场都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除了用先进的仪表检测外,每天晚上还要坚持熄灯检查电气设备,仔细观察高压开关触点是否拉弧打火或有异味。风里来、雨里去,无论寒暑,技术人员认真负责地守护着设备,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9月份,在制氧变电所,巡检人员发现一刀开关触点有发热现象。经测温,触点有100多度,及时更换了开关;同时,干熄焦发电并网柜一电缆头发热,通过点检人员的及时发现和处理,避免了一起潜在的安全隐患。

在水钢外部,六条高压外线输入水钢。在数十公里的山路上,供电作业区巡线班坚持外线巡检制度,每天穿梭在崇山峻岭中,仔细测量每一处高压线接头温度,检查确认每个基杆塔基础地质情况、防雷接地完好情况,高标准、严要求,将电网风险降到最低。同时还创新工作模式,通过操控无人机,高空检查线路的安全运行状态。此外,在水钢设备工程部的大力支持下,供电作业区及时与当地政府沟通协调,清除高压线路下的树障,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精准操控 一键搞定

为实现供电系统效益最大化,在各变电所,每天需要人工倒闸数十次。为了保证操作正确,供电作业区下发了作业指导书,规范检修和操作的每一个操作指令,无论是设备启停、参数调整还是故障排查,一切都按规范操作。

在水钢智控中心,调度员紧盯电网监控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能够提前预测潜在故障,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无论是设备过热还是线路老化,都能得到及时处理,确保输电线路运行平稳,为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供电作业区全面推行变配电所无人值班值守改革,为一线变电所安装高清摄像头、门禁系统、烟感、温感、火灾报警等装置,对综合保护、数据采集、视频监控系统全面进行升级改造。为了缩短无人值守变电所故障响应时间,供电作业区组织开展应急培训。对距离作业区较远的变电所,组织片区协管人员系统学习变电所应急处置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变电所应急响应操作流程,以及继电保护装置及通讯管理机重启操作流程等应急处置知识,确保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高效进行应急处置。

供电作业区主任刘启超说:“实现片区集控,18座变电所实行无人值守后,优化了人力资源,提升了岗位人员的履职能力。现在,职工集中在各片区的集控岗位值守,每天开展全覆盖巡视和维护清扫及倒闸操作,工作效率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