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火红岁月的记忆

——观新编现代京剧《百年首钢》有感

首钢日报 A04版副刊  资源公司 李文忠 2024年11月25日

开栏的话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纪念首钢建厂105周年,北京京剧院携手首钢集团创作了新编现代京剧《百年首钢》,将百年首钢推进艺术舞台、走进大众心窗。

《百年首钢》以首钢改革发展四十余年为主线,讲述了从实行承包制到曹妃甸大搬迁、新时代首钢园的建设历程,通过韩青桐与林宇生两位普通工程师的成长与奋斗,展现了首钢人的家国情怀与无私奉献精神,映射了中国工业发展的辉煌成就与时代变迁。自《百年首钢》在长安大戏院隆重开演以来,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退休职工的热烈关注。今日起,本版推出专栏,陆续刊发新编现代京剧《百年首钢》观后感,与读者共飨。

2024年11月2日,我怀揣着对京剧艺术的敬畏与对首钢历史的无比崇敬,在长安大戏院有幸观看了新编现代京剧《百年首钢》。这场演出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让我对京剧这一国粹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首钢这一中国钢铁工业的标志性企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百年首钢》以首钢改革四十年为主线,讲述了从实行承包制到曹妃甸大搬迁,再到新时代首钢园建设的光辉历程。整部剧以小见大,通过“小家小院”的生活场景,深刻挖掘,呈现了几代首钢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舞台上的灯光渐亮,三块钢板与一个四合院的门楼构成了简洁而富有深意的叙事空间。四合院的门楼,象征着首钢工人生活的起点与归宿,而三块钢板则通过LED屏和冰屏的影像,展现了首钢不同时期的变迁。这样的舞台设计,既贴近现实生活,又富有现代感,为整部剧的氛围营造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剧情的推进,我被演员们精湛的唱腔与表演深深吸引。无论是林宇生的沉稳大气,还是韩青桐的直爽娇羞,都被演员们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当唱到“那是一片汪洋海,锦鳞化龙上云霄”时,笛子领奏,唱出《小放牛》的旋律,明朗亲切,将首钢搬迁到迁安的美好愿景“画”在观众眼前,令人心潮澎湃。剧中,炼钢工人的朴素衣着与他们的生活场景,如同岁月的画卷,缓缓展开在观众面前。他们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无私奉献,对家园的深厚情感,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当舞台上最后一炉铁水出炉,功勋高炉停火的那一刻,仿佛是它最后的绝唱,唤起了观众对火红岁月的记忆,让人泪目。

《百年首钢》在唱腔设计、作曲方面也颇有新意。戏曲音乐家朱绍玉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旋律融入剧中,既体现了代代相传的首钢精神,又使整出戏的音乐更接地气。同时,他还融入了北京、河北一带群众比较熟悉的民歌《小放牛》作为第二主题,并对这首民歌进行了艺术再创作,使整部剧的音乐更加丰富多元,更具时代感。

作为一部现代京剧,《百年首钢》在守正创新方面也做出了积极探索。它保留了京剧的传统元素,如西皮、二黄等唱腔,同时融入了现代元素,如娃娃调、反二黄核心唱段等,使整部剧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气息。这样的创新,既满足了老戏迷的审美需求,也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观看《百年首钢》,我不仅被剧中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所打动,更被首钢精神所震撼。这种精神,是几代首钢人用他们的生命凝结而成的,是首钢面向未来的深厚文化根基,也是首钢能够不断“再出发”的勇气。它体现了首钢人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无私奉献,对家园的深厚情感,更体现了中国产业工人把家国情怀融入不懈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贡献的崇高精神。

《百年首钢》的成功,离不开编剧、导演、演员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与共同努力。他们用精湛的技艺与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突出人民属性、弘扬主旋律的精品佳作。这部剧不仅是对首钢历史的回顾与致敬,更是对后来者的激励与鼓舞。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工业发展的辉煌成就与时代变迁,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产业工人的伟大精神与崇高情怀。

我在首钢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经历了首钢改革的辉煌历程,高炉改造大修、1000万吨炼钢的打产、实行承包制、达标升级、为2008年奥运会转型停产、搬迁调整到曹妃甸……一切都历历在目。资源公司也经历了辉煌和转型,目前已在环保资源绿色循环产业方面成功转型,我有幸在环保工作中为公司产业顺稳发展保驾护航,未来,我会认真履职,不负使命。

走出长安大剧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百年首钢》不仅让我领略到京剧艺术的魅力与韵味,更让我对首钢这一中国钢铁工业的标志性企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首钢人将继续传承和发扬首钢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百年首钢》这部现代京剧佳作,将成为京剧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闪耀在观众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