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钢公司让自动化与效率提升齐头并进

首钢日报  通钢站记者 于隋月铭 通讯员 周惠文 逄丽娜   2024-11-22  

直面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通钢公司各单位依托“一引领两融合”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在提升自动化和改进工艺效率方面出重拳,为生产顺稳提供支撑。

优化主电机,全力创效益。轧钢事业部苑锰创新工作室经过数据论证、绘图分析、设计编程、跟踪试验,圆满完成精棒线主电机温度重故障判定系统的研发工作,一举实现轧钢电机故障自动化研判,攻克了温度误报警问题,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轧钢事业部轧钢作业区作业长蔡志全说:“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发生因测温电阻损坏或线路接触不良导致的温度误报,易引发停车故障,不仅影响生产效率,轧废的产生也降低了成材率,增加了吨钢成本。”针对这一问题,苑锰创新工作室自今年5月份起,对温度误报现象进行了大量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经过反复试验,发现正常的温度曲线呈线性变化,而故障状态下的温度曲线则是非线性跳跃变化。基于这一特性,该团队研发了主电机温度重故障判定系统。

该系统可以通过线性关系准确判定温度变化是否正常。具体来说,当绕组温度高于115度或轴承温度高于95度时,就可视为主电机温度重故障。同时,当温度出现异常跳跃变化时,系统会产生报警提示,提醒检修人员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测温电阻损坏或线路接触不良问题。这一创新系统自7月份投入运行以来,精准反馈电机隐患4次,有效避免了电机设备故障的发生,使主轧线电机运行稳定,预计每年可创造效益近四十万元。

改辊道框架,降劳动强度。“贺哥,这个空间太小了,操作太费劲了。”炼钢事业部维检作业区职工孙海涛说。

“是啊,不仅棒磨机磨棒重量大,这个工具咱们还得利废自制。”炼钢事业部维检作业区职工吴艳玲说。

在面对空间狭小和棒磨机磨棒重量大的双重挑战时,炼钢事业部维检作业区迎难而上,开展攻关。

传统的磨棒更换方式已经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操作人员需依赖电葫芦将磨棒运送至棒磨机入口,并通过四人协作,以磨棒为撞锤,耗时四小时才能完成更换,劳动强度大,并且存在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炼钢事业部维检作业区精心设计并制作了一款2000×1300×600毫米的辊道框架。该框架由角钢和槽钢构建,并在上方安装了直径908×330毫米的皮带辊。新辊道框架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磨棒更换效率,仅需两人三小时即可完成这一工作,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受到职工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