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京唐公司(以下简称“京唐公司”)作为首钢搬迁调整和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我国第一个实施城市钢铁企业搬迁,完全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建设,临海靠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千万吨级大型钢铁企业。京唐公司冷轧作业部(以下简称“京唐冷轧”)于2009年正式投产,其主打产品中的高端彩涂板,填补了首钢彩涂产品领域的空白,标志着京唐公司产品结构向高端领先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构建和实施背景
公司战略的需求。随着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建设,国内彩涂板市场需求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国内部分优势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不断提升,大部分彩涂产品已实现了进口替代,进口总量在不断减少,国内彩涂板的需求量也随之持续攀升。
京唐公司是首钢钢铁板块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其高端彩涂产品升级是板材抢占市场的必经之路。探索彩涂产线的高效稳定运行,追求彩涂漆料的高性价比采购模式、提高彩涂漆料的日常管理效率,是京唐彩涂产品提升交付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需求。
制造升级的需求。京唐公司定位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规模化生产是最大的优势,但不同于连退、镀锌等产品可实现批量化连续生产,彩涂产品具有订单量小、用户个性化需求高的特点。彩涂产线为首钢搬迁调整的生产线,目前仅有一条产线布局,因此对比其他钢厂,产品的多样性是导致该产线无法高效稳定运行、制造成本偏高的主要制约因素。对此,实现高效“产、供、销”一体化衔接,成为保证产线高效运行、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效益的基础。
应用内涵和主要做法
全面梳理目前彩涂产品的合同结构,建立符合接单需求的标准色卡,降低用户指定供应商的比例。优化漆料采购模式,增加供应商间的竞争机制,降低采购成本。完善现场库存管理,健全库存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库存智能化管理,提高库存利用率。强化漆料消耗监控及测算,实现生产、采购与销售的高效协同联动。
以降低漆料颜色种类为目的,完善彩涂产品接单流程。建立智能颜色卡,为销售接单提供数据支撑。开发一套可以适应产品订单结构变化、使用方便、信息传递便捷的色卡。结合目前信息化开发的能力及水平,建立一套智能电子色卡代替传统实物色卡,从而为彩涂产品接单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支撑。优化漆料确认流程,降低用户指定比例。通过使用电子色卡进行颜色确认,为销售接单提供依据,进而合并颜色种类,最终达到减少现场换漆次数,降低彩涂生产成本的目的。
以降低漆料采购成本为目的,形成科学的采购评标定标模式。在完善电子色卡、合同接单的基础上,建立具备竞争机制的漆料采购招标模式,代替原有的独家议价的采购模式。采用“成本法”,以单位面积的使用成本作为评标依据。此种方法是对报价单位所报的漆料品种,在同一口径下计算出单位面积使用成本,以使用成本为评标依据,以单位面积使用成本最优惠为中标原则。此种评标定标的方法可以充分地考虑到各家漆料厂家间成分及配方的差异,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漆料的性价比情况。同时,建立合同期内的议价调价机制,根据钢铁行业的市场情况以及漆料原料的市场走势进行合同期内的议价调价,从而使得漆料的采购更加灵活,可以及时适应市场变化。
以降低漆料消耗为目的,完善现场信息化建设。一是建立漆料仓储信息化管理平台,代替原有的人工管理模式。增加漆料外包装二维码,具备扫码识别漆料信息的能力。要求为首钢京唐公司供货的漆料厂家必须在外包装的标签固定位置打印相应的漆料识别信息二维码,以满足仓储平台的漆料信息采集的需要。
对现场漆库进行硬件升级。购置移动智能终端,利用目前京唐公司使用的移动信号,实现了移动终端可识别条形码、二维码,利用移动信号进行无线数据传输的功能。对标国内漆库的存放方式,购置不锈钢货架,在充分利用空间高度的情况下,实现多层定置存放,代替原有的集中堆放。方便现场入库、出库以及日常盘库。
信息化仓储平台的建立。借助以上的硬件升级,同时参照目前京唐公司钢卷仓储管理的思路,建立了智能仓储管理平台,并具备了以下功能:3D可视化库存总览功能,具备PC端预览具体库位的漆料信息,且信息与实物账目一致。系统入、出库功能,利用移动终端可实现批量扫码入、出库,代替了原有的人工手动记录,确保仓储信息的及时更新。系统漆料倒跺功能,使用手持扫码实现漆料存放位置的移动,系统自动更新漆料垛位信息,记录漆料库里移动历史,确保漆料账物相符。退漆管理功能,根据退漆功能记录的系统时间为依据,对库存内的退漆物料进行时长监控,如周期达到预定时限未出库,则进行系统预警,以便提醒相关人员组织退漆操作,提高漆库的整体利用率。
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漆料消耗数据分析及测算,提高日常管控强度以及采购计划提报的准确性。平台搭建,实现各应用系统的数据互通。利用冷轧PES系统采集产线的日常生产信息,实时接收彩涂产线产出信息,根据合同要求,对每卷彩涂物料进行漆料用量的理论计算。
产销系统采集彩涂合同订单信息,同步产销合同信息,按照合同要求计算对漆料以及稀释剂等辅材理论用量。接收产销系统合同信息,按照合同的订单要求,计算合同对漆料以及稀释剂的理论需求量。同时,结合彩涂漆料仓储系统的漆料出入库信息。搭建可采集多系统信息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多个应用系统的数据互通,为后续的数据整合提供数据基础。
漆料信息的主数据维护。利用以上搭建的信息化平台,每月对实际使用的漆料信息进行系统维护,参照京唐公司销售系统统一物料编码,手动对漆料主数据信息进行维护,按照大类、色系对漆料分类管理。为后续的漆料消耗核算提供数据基础。
漆料消耗逻辑编写,实现系统自动核算及分析。漆料消耗分析主要是结合合同要求和产出信息计算的漆料理论消耗,与实际投料量进行对比分析,漆料使用异常时系统给出报警提醒。
通过理论消耗与实际投料量分析,可计算出各类漆料的涂覆率,与漆料招标及定价标准中涂覆率进行对比,可加强各供货商产品质量的管理。
三是以提高彩涂产线生产效率、降低异常换漆次数为目的,建立生产排程与漆料备货联动模式。推行彩涂产线生产计划周预排工作。考虑到彩涂原料基板的生产流程过长,其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预排时间较长,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同时,结合目前漆料的备货周期情况。推行彩涂产线周预排,将原料基板准备缩短至热轧、酸轧、镀锌三道工序,以换漆次数最少为原则,兼顾规格、钢种过渡等因素,将未来彩涂产线的生产计划进行提前预排。
将彩涂周预排工作由线下转移至线上,并实现系统自动优化排产。将人工预排产的逻辑维护到系统中,实现系统自动实时采集前道工序的备料及产出信息,结合彩涂产线各类规格、膜厚的小时产量,自动推导出未来7天内的最优化生产顺序。并可根据订单的特殊要求进行人工调整。这样既保证了原料基板备货信息的及时准确,同时可以随时根据前道工序的生产变化,对彩涂未来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整。
实施效果
本成果是在京唐公司内开展的,是对彩涂产品“产供销”全流程的梳理、创新与实践。以漆料管理为主线,贯穿了销售接单、采购议价、生产排程、仓储管理等环节。依托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高了京唐彩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经济效益方面:一是降低采购成本。项目实施后,改变了原有的漆料采购模式。大大降低了用户指定漆料厂家的比例,采购模式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结合各品牌同类型漆料涂覆率差异大的特点,摒弃了辅材通常的以产品的绝对价格作为评标定标依据的“价格法”招标模式,采用了以单位面积漆料使用理论成本最低为中标原则进行定标的“成本法”招标模式,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漆料的实际性价比。二是降低制造成本。项目实施后,通过建立智能色卡,为销售接单提供依据,进而合并颜色种类,减少现场换漆次数。通过实现生产与辅材备料的联动,降低异常换漆次数。通过实施漆料消耗预测,实现更加准确的辅材采购计划,降低月均退漆重量。
管理效益方面:一是进一步减轻工作人员负担。自动化、智能化减轻了现场工作人员的负担,其中智能漆库功能极大地降低了现场操作人员日常核对漆料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漆料核算的效率与准确性。二是具有较强的推广作用。由于彩涂漆料管理流程的复杂性及订单个性化需求的多样性,远高于冷轧其他常规辅材。且其管理创新的思路与做法同样适用于其他辅材的管理,因此参照彩涂漆料管理创新项目中的智能仓储、生产联动等方面可经过部分逻辑修改直接用于冷轧部的辅材管理及锌锭管理中,进一步提高京唐冷轧在生产准备方面的管理效率。
环境效益方面:一是降低了现场危化品库存压力。通过推进此项工作,实现降低现场漆库库存,减少现场漆料存量,盘活库存利用率,日常库存降低。降低了现场存放危化品的库存压力。二是降低了现场危险废弃物的处理压力。通过此项目的实施,减少了现场因换漆以及计划提报不准确造成的报废漆料的产生,降低了现场存放及处理危险废弃物的压力。
产品效益方面:通过增加库存与预排计划的联动,实现备料与生产的匹配,提高漆料的备货准确率,进一步提高了彩涂产品的合同兑现率,增强了京唐彩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基于“产供销”一体化的冷轧辅料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是遵循《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制造发展战略,通过智能制造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全面梳理彩涂产品销售、生产、采购中的每个环节,针对产品及工艺特点,利用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计划与方法,以及运用科学的采购评标定标流程,全面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管理水平,达到提升企业的高效管理、降低成本、稳定生产、智能分析的生产管理目标。(本文获得第二十五届首钢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本版刊发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