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数字化生产驾驶舱”漫游记

●股份站 曾建涛

首钢日报 A02版专版   2024年11月08日

“脑机接口连接正常,身份信息核对完成,是否进入智能驾驶舱?”

“ENTER(进入)!”

“欢迎来到首钢智新二十辊机组‘数字化生产驾驶舱’,我是AI导游小智,让我们开启数智赋能之旅……”

实时变化的数据、不停波动的曲线、有序排列的模块……尽管首钢蓝配色的舱内环境让人很安心,但以“数字游客”的身份进入电脑内,还是无法马上get(领悟)到“数字化生产驾驶舱”的神奇之处。

或许是看出了笔者的疑惑,称职的导游小智说:“这是首钢智新二十辊团队坚持聚焦现场难题,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管理创新为路径,依托数字智能分析系统,深化整合、分析,运用海量数据,助力机组提产提效的智能化平台系统。”

“这么厉害……额……没看出来!”与AI小智开起了玩笑。

“咱们现在身处的‘驾驶舱’可不是花架子,它可是助力机组提产提效的‘法宝’。先听听团队负责人刘晓强怎么说吧。”

空中随即出现全息影像:“二十辊轧机是典型的人机交互、手动作业频繁的关键机组。随着产品结构调整和工艺窗口的不断优化,二十辊轧机逐渐成为全流程生产的瓶颈工序。想要破解瓶颈,就必须从‘成堆’的文件夹、数据表格中找到攻关的突破口,打通信息‘孤岛’,释放数字化资源潜能!”二十辊机组作业长刘晓强道出开发“驾驶舱”的初衷。

“这么复杂的驾驶舱是怎么建起来的?”

“着急了不是?你们人类的情绪就是不如我们AI稳定。”小智也开起了玩笑。

“深化运用数据的前提是挖掘和整合数据。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分别从硅钢智能工厂系统收集了生产明细表、轧机OEE指标、钢卷实时库存等数十万条数据,完成了组建数字化生产驾驶舱的艰难第一步!”

“团队一鼓作气,对各类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创建了各类模块,让繁杂单调的数据以图表、曲线等直观方式呈现,实现了轧机重点指标的实时监控,实时指导。以前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得到的目标对比数据,现在只需10秒钟就可以直观地呈现,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每个模块都有什么作用?它们是如何助力机组提产提效的?”

“作用可大了。每个模块都是精心设计、靶向施策,仅生产运行分析类模块,就有产能、成材率、末道次速度、缺陷卷轧制分析等十余个。除此之外,还有助力职工操作能力提升、班组轧制水平互学互鉴、质量减损、降低库存周转等各类模块二十余个!”听了小智的介绍,对每一个模块的设计初衷及实际应用已经深入了解。

“今年以来,某重点高端产品成材率从年初的95.88%提升至现在的98%以上;特殊产品分类施策,通过定制式工艺路线,实现不降速轧制,每年节省轧制时间5000余分钟……你说这些是不是实打实的效果呢?”小智自豪地说。

“数字化转型让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实现深度融合,真正体现在效率提升和价值创造上!”笔者有感而发,对眼前的数据、模块也充满敬畏之情。

“下一步,我们团队将强化信息交互,深化数据分析,通过深入对比不同机组、不同钢种的能源介质消耗,开发出助力机组实现极低成本运行的专用模块,全面提升机组的‘四个制造’能力,为公司发展聚力赋能!”刘晓强总结道。操作室外,二十辊轧机全速生产,动力奔涌,“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的标语格外醒目!

记者感言

当以“漫游者”的身份徜徉于数字化的海洋之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数字赋能蕴含的澎湃动能。全面整合、深化利用海量机组数字化资源是攻关难点,但恰恰也是刘晓强团队破解质量、效率、效益提升瓶颈的突破点。技术创新在基层一线闪光,数智赋能人人都是主角!数字化转型是职工技术创新的“舞台”、基层攻坚克难的“法宝”、公司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