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师徒间的“双向奔赴”
——长钢工程创新培训模式促进师徒共成长
“我主要负责各区域风机的维护维修工作,今天给大家讲一讲更换联轴器的一些技术要点……”长钢工程会议室里正在进行着一堂别开生面的培训课。乍一看,老师讲、学生听,并无不同之处。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正在讲课的是一名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而认真做笔记的人中竟有不少两鬓斑白的老师傅。
近几年,长钢工程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人才储备进一步提升。然而他们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实操经验不足,在工作中时常会出现束手束脚、不敢实践的情况,无法快速独当一面。长钢工程组织各作业长、组长和部分新职工召开沟通会,针对该问题进行认真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后,发现当前不仅存在空有理论知识,缺乏实操经验的“知识型”新职工,还存在实操经验丰富,但接受新知识慢的“技能型”老职工。为此,长钢工程决定在原先“师带徒”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开创“徒带师”培训新模式,让“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向“全能型”人才迈进。
针对生产现场设备自动化程度较高,受年龄和文化约束,一些老职工仍旧凭借“经验”操作,对新事物、新设备、新操作学习起来有难度等问题,长钢工程制定了“徒弟”上台讲课制度。只要遇到涉及自动化、智能化的新设备,就让新入职高校毕业生在厂家技术人员和专家的指导下先学先练;待各项操作技能熟悉后,再让他们承担“师傅”的角色,将所掌握的知识和公司生产实际、设备运行情况等进行融会贯通,利用PPT、小短片等载体,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内容讲给老师傅们听,帮助他们理解、掌握。
在当“师傅”的过程中,年轻职工就需要更多地了解公司生产运行模式和设备情况,倒逼他们深入现场,向老师傅们请教,掌握更多实操技能,如此形成一个“新教老、老带新”的良性循环。2019年参加工作的杜旭岩,就成为了师傅的“师傅”。心细的他在给老师傅们上课过程中发现,要是说的过于专业,老师傅们不好理解,学起来也吃力;要是说的浅显易懂,结合工作实际,对自己来说又很有难度。所以,在正式上课之前,他会一遍遍深入现场,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一一对应,不懂的就向师傅、技术人员请教,直到自己彻底弄明白。在上课过程中,他也保持充足的耐心,注意讲课方式,一个问题反复教,让师傅们很是感动。课程结束后,他还会认真倾听师傅们的意见建议,老师傅们也不吝赐教,根据他的讲课内容,将更多实操经验传授给他,帮助他不断进步。
在“师带徒、徒带师”的培训模式推动下,长钢工程职工的理论、实操水平和思想观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一次检修中,师傅们借鉴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调整以往的吊装方式方法,顺利对新成品除尘电机进行更换,作业时间缩短了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