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技术离不开现场”
——记首钢模范共产党员、技术研究院首席工程师李东涛
![]() |
|
工龄22年,党龄28年,作为首钢技术研究院钢研所煤焦团队负责人,李东涛始终不忘初心,以党员标准严于律己,带领团队奋战在焦化技术研究及生产技术服务最前沿,为解决首钢各地焦炭质量问题、推进炼焦配煤降本奔走不停,有效支撑了企业生产经营与提质增效,被授予“首钢模范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厚积薄发 终有所成
在高炉冶炼中,焦炭除了发挥还原剂、渗碳剂和热源作用外,其骨架支撑作用被认为是不可替代的,而焦炭中的灰成分则是影响焦炭热强度以保持其骨架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搞科研若无实践支撑,必然成为无本之木,纸上谈兵。为了获得充足的实验数据,李东涛采用最原始的“笨办法”,一点一点积累真实数据,从2005年开始,他带领团队对首钢使用的国内外主要产煤区的煤质指标及炼焦结果进行持续的实验测定。小焦炉中试试验结焦时间长,为了提高效率,团队经常晚上八九点钟开始装煤炼焦,第二天白天出焦后再进行焦炭性能检测,最长时一批实验需要持续半个月之久,占用周末和节假日也是常有的事。就这样,李东涛和团队成员风雨无阻,坚持做好数据采集工作,十几年不间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经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研究,李东涛发现灰成分中重点氧化物的含量(FCM值)是影响焦炭热强度的关键因素,并首次提出将其作为控制焦炭热强度的重要指标,明确了定量化控制范围。
2023年10月,首钢股份和京唐两个基地的焦炭热强度指标出现波动。李东涛和团队多次赴现场开展技术指导,建议将FCM值作为常规控制指标调整资源配比,更新传统配煤理念,焦炭质量发生明显好转。后续几个月,经过与基地的紧密配合,焦炭热强度指标逐步恢复和改善。二十年埋头耕耘,所有的辛苦付出终于在这一刻结出硕果,每一滴汗水都有了回报。目前,FCM值不仅得到京唐炼铁部、制造部和供应公司等多个部门的认可,成为指导配煤、炼焦煤资源开发及使用方面的可靠指标,更是走出首钢,被国内多家企业所接受和采用。
急难时刻 挺膺担当
炼焦配煤工作是焦化生产中最关键的一环,既决定了焦炭质量的好坏,也关乎生产成本的高低。由于配煤采用的单种煤数量很多,品质经常波动,要保持产出焦炭的质量稳定性,有的基地几乎每一两天就要对配煤方案进行调整,生产难度较大。
“李博士,求援!”接起电话,是现场领导打来的,“焦炭质量出现大幅度波动,冷强度下降,焦炭偏碎……经过近一周的调整,改善效果有限。如果再不解决,恐怕会导致严重后果”。挂断电话,李东涛二话不说便赶往现场,顾不上舟车劳顿,一到现场便立刻进行原因排查。质量波动的影响因素十分繁杂,他拿到几十种单种煤数月来的质量变化数据、配煤质量数据、焦炭质量数据等,化身“数据侦探”,仔细查看分析,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经过两天对数据的缜密分析及与现场技术人员的交流探讨,李东涛终于锁定了问题原因,并据此制定了优化措施。三天后焦炭质量明显好转,此时,李东涛悬在胸口的大石头终于放了下来。
吃一堑,长一智。问题解决后,李东涛又带领大家细致复盘整个过程,将控制配煤和焦炭质量的关键点固化为配煤技术要领。同样受益于此,近年来,基地焦化部门在保证焦炭质量稳定的前提下,通过优化配煤结构等措施,为首钢生产降本发挥了关键作用。
追求卓越 永无止境
为进一步探究高炉对焦炭质量的要求,李东涛联合焦化专业和炼铁专业共同开展特大型高炉风口焦研究,了解高炉内焦炭的变化行为。然而,完成高炉风口焦取样检测并非易事,一方面取样只能在高炉休风时进行,取样次数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虽然有专用设备,但每次取样仍然十分费力,加之取样后检测量巨大,数据积累非常缓慢。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基地的大力支持下,团队在完成19次风口焦取样后,配合大量的分析研究,终于找到了影响高炉风口焦质量的主要因素。随后,李东涛和团队开展了焦炭对高炉运行的适应性优化,放宽了高炉对焦炭质量的严苛要求,通过降低高炉碱负荷并优化高炉用焦质量标准,每年可降低焦炭生产成本数亿元。京唐特大型高炉负荷持续实现突破,最高达到6.36。目前,风口焦研究的成果在首钢各地的高炉生产中得到验证,为高炉顺稳运行和降本增效提供了重要助力。
“技术离不开现场。”二十二载风雨磨砺,初心不变意志更坚,李东涛以满腔热忱投入技术创新事业,严谨求实、潜心钻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科技工作者的执着与坚守,科研成果获冶金科技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首钢科技奖9项,专利授权40余件,制修订各类标准3项。李东涛表示,获评首钢模范共产党员是荣誉更是鞭策,未来将以此为动力,立足岗位、再立新功,加快焦化专业技术创新步伐,继续为首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