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创新工作室”扎堆的底蕴所在

——首钢京唐职工创新工作室纪实

首钢日报 A02版综合新闻  京唐站记者 杨立文 2024年09月02日

北京市总工会近日公布了2023年度市级(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名单,首钢京唐陈万忠创新工作室荣获“2023年度北京市市级(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称号。“人人都要成为发明家”是这个创新工作室的工作理念。“我们是非常接地气儿的工作室,发明创造全部来源于一线、服务于生产。”工作室成员朱延龙对此很是自豪。

“改进冷轧卷装船吊索具”项目是陈万忠创新工作室第一个立项的创新项目,该项目的降本费用累计达到1000万元。截至目前,陈万忠创新工作室已开展创新项目70余项,申报国家专利30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83项。其中,获评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创新成果奖、全国发明展银奖等国家级奖项11项,累计创效2000余万元。

这只是首钢京唐创新工作室一个小小的缩影。

在首钢京唐,职工创新工作室以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作为领军人物,创新工作模式、构建制度体系、发挥团队作用,在助力企业生产经营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首钢京唐从2012年开始建设创新工作室,目前已建设创新中心3个、创新工作室60个、创新小组176个。

“这里是最好的练兵场”

0.8毫米是首钢京唐MCCR产线最薄设计规格,实现该规格量产,一直是MCCR产线最大的技术难题之一,曾多次尝试轧制均未成功。全国劳模、北京大工匠、荣彦明创新工作室领军人荣彦明站了出来,他带领创新团队,深入分析制约薄规格稳定轧制的不利因素,最终锁定在三个关键难题上。为此,专门成立了三个专项攻关组,通力协作。在技术中心、制造部等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2022年2月,实现0.8毫米第一次生产试制;2023年下半年,实现0.8毫米大批量稳定生产,薄规格轧制能力取得重大突破。目前,这条产线的无头轧制比例达到95%以上,超设计水平,板坯铸机拉速最高达到6.0米/分钟(设计最高拉速),钢通量指数达到660(国际先进水平);最薄规格0.8毫米(设计极限规格),最大轧制公里数达到263千米(国际先进水平)。

在攻关中,MCCR——这条控制难度最大的世界首条多模式全连续铸轧生产线,硬是被激发出了巨大潜力。“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的生死搏斗中站住脚,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里就是我最好的练兵场”,荣彦明说:“对于这条产线来说,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群策群力至关重要。”

创新,既是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法,更是实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把“金钥匙”。首钢京唐以创新工作室为示范引领,积极探索和搭建职工创新工作平台,深入开展创新活动,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提质增效,真正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为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的平台作用,首钢京唐积极开展创新课题立项工作,围绕年度重点任务目标精心制定立项课题。同时将降本增效作为重点课题纳入年度项目管理,不断提升创新工作室在生产经营解难题中的作用。镀锡板事业部胡娜创新工作室开展科研攻关,实现了0.19毫米减薄红牛铁的行业首发,成为国内首家通过奥瑞金辽宁、广东、江苏三大基地认证的企业。她的团队历经三年攻关科研,助力宽幅“蝉翼钢”的厚度不断减薄,产品以钢制明信片的形式亮相党的二十大。首钢京唐技术专家、炼钢作业部肖华生的“板坯连铸机高效化、智能化及低成本洁净钢技术的开发应用”荣获冶金科学技术奖。炼铁作业部杜建华创新工作室开展的烧结脱硝蒸氨方式改造攻关,实现减少蒸汽消耗1.2吨/小时,全年通过减少蒸汽创造效益约128.1万元。烧结主抽改变频攻关产生年化效益约1910万元……

“这里是人才的孵化场”

“我就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只要肯钻研、肯动脑,人人都能干出精彩。”全国冶金建设行业高级技能专家、享受北京市政府特殊津贴的张维中,从事机械点检岗位工作35年,是京唐有名的“发明家”。他常常鼓励年轻职工扎根岗位创新创效,并用一言一行影响着身边的人。他带领创新工作室先后完成课题攻关45项,获得授权专利56项,以他名字命名的“消除零位误差快速换辊最佳操作法”荣获首钢京唐最佳操作法一等奖,该操作法也是突破精轧机换辊攻关的胜利之匙。

张维中2007年进入首钢京唐,亲身经历了首钢京唐热轧生产线的建设投产,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经验。他创建的张维中创新工作室在员工培训、技改与课题攻关、修旧利废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不仅自己勇夺首钢技能大赛冠军,更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路上,将个人在产线机械点检专业的经验和做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徒弟及更多人。同时他还充分利用“项目育人”的培养方式,结合徒弟的岗位特点,鼓励他们围绕制约产线生产的瓶颈问题开展攻关,并在现场实行“一对一”的指导帮扶,让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十年间,张维中桃李满天下,徒弟王顺理在首钢集团机械点检员技能大赛中获得冠军,荣获“首钢技术能手”称号;王震连续三年跻身首钢集团机械点检员技能大赛前五名,获得“北汽杯”北京市青年微创新大赛铜奖。由张维中带领的京唐机械点检集训队,连续三年获得首钢机械点检员技能大赛冠军,他本人也被授予“首钢先进教育工作者”“首钢职业技能竞赛优秀教练员”等称号,成为首钢工匠、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工匠。说起张维中,徒弟王震深有感触:“我最佩服的就是师父那份对工作的精细苛求、精益求精,他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更加发奋图强、追求卓越。”

“创新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质检监督部郑明月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物郑明月常说,“我们不仅要自己创新,还要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创新。”近年来,郑明月创新工作室吸收了来自生产技术、设备点检、一线班组长、岗位技术骨干的19名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交叉、知识互补的优势。“我们创新工作室又成功孵化出了王伟创新工作室、杨亚茹创新工作室,队伍越来越壮大了!”郑明月的言语中尽是自豪。

多年来,首钢京唐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12名首钢京唐工匠中,11人为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物或核心骨干。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物王保勇获评北京市劳动模范,郑明月获评首都劳动奖章,刘文旺、郝乐、赵立国等多人被评为技术专家和技能专家……一大批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物和骨干成员获评集团和公司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先进职工等荣誉称号。

“这里是品牌打造的基地”

“特别感谢公司对于技术创新团队的打造,我们也深深受益,创新工作室让青年技术人员有了更好的平台。近三年来,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完成了攻关课题28项,获得科技奖十余项。”制造部董相娟创新工作室领军人董相娟感慨地说。

近年来,董相娟带领创新团队积极参与推进并完成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课题2项,取得冶金科学技术奖4项、首钢科技奖21项、河北省冶金科学技术奖4项,连续两年荣获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特等奖。

职工创新已成为京唐的一项品牌。近年来,首钢京唐出台了《职工创新工作室星级评价管理标准》,工会每年组织对所有创新工作室进行年度验收,由公司领导带队,组建评审委员会,按“6+6”标准评比打分,根据评分结果开展星级评价。对星级创新工作室给予1万元到3万元的资金支持,评选表彰创新工作室“优秀领军人物”和“创新先进个人”,五星级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物还可获得公司年度职务职级晋升专项加分。此举进一步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和活力,扩大了创新的品牌效应。

2023年5月11日,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王洪鹏油膜轴承大工匠工作室”在首钢京唐揭牌。在揭牌仪式上,中国重型机械协会油膜轴承分会秘书长杨汇荣说:“从将王洪鹏聘为协会外聘专家到‘王洪鹏油膜轴承大工匠工作室’成立,旨在利用好京唐创新平台,将先进技术进行论证、推广,从而推进中国的油膜轴承事业。”

“你的汽车要高端,必定带上我的锌(心)。”这是王保勇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打趣时的“坊间噱头”。可就为了这噱头,团队成员对标行业旗舰,这群“钢铁执男”用执着和智慧,助力京唐镀锌汽车板在高端化的道路上不断实现追赶超越。2020年,王保勇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面对汽车外板大幅上量的形势,王保勇创新工作室坚持走品牌创新之路,紧盯镀锌相关领域前沿技术,提升产品竞争优势和产品创效能力。大胆试验新型气刀,取得良好效果;开展长流程性遗传难题攻关,强化镀锌渣点控制效果明显,大幅提升了纯锌外板轧制速度,使纯锌外板产量再创新高。2023年6月15日,北京市职工创新工作推进会暨北京市工业(国防)工会创新工作室联盟授牌仪式在首钢京唐成功举办,王保勇创新工作室入选首批联盟。

首钢京唐职工创新工作室在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品牌效应日益彰显。截至目前,职工创新工作室共获得专利授权1200余项;荣获法国巴黎国际发明展金奖2项;全国发明展览会创新项目奖207项,其中金奖35项;获评国家级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1个;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3个;北京市(示范性)创新工作室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