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买粮记
一次吃酒席,同桌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比较挑食,这也不吃那也不吃。直到酒席散了,孩子面前的一碗米饭都没下去半碗,只是胡乱吃了几口。我看了很是心疼,这可是白花花的粮食啊。
民以食为天,在任何时候,每一粒米都是珍贵的。40多年前,在那个定量购买的年代,粮食是需要凭购粮簿才能购买的,雪白的大米是何等的贵重。
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粮食可以随时购买,品种也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但我仍忘不了小时候每个月跟着母亲去粮店买粮食的场景……
40多年前的粮食和其他食物都是定人定量供应,凭购粮簿和各类票证采购。一本红彤彤的购粮簿在每一家都是宝贝,大家通常会用塑料纸或是报纸、画报把其包裹起来,小心收藏。
每个月去粮站买米,母亲都得请上半天假。“莫到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几乎每次赶到粮店,门前都早已排上了黑压压的长队,如果排在了后面,就不免会担心今天还买不买得到米了。大人们排队,我们小孩子就在粮店附近玩耍,等大人叫上自个儿的名字,就知道该到自家买粮了。
粮店的大门永远是到点才打开。工作人员先是审查购粮簿,看看符不符合购买条件,再在购粮簿上勾勾画画后才开出购粮票。卖粮食的硕大房间的顶端,有几个四四方方大漏斗样式的铁皮容器,里面装着大米、苞谷等,每个漏斗下端都有一根管子对应柜台,柜台上有台秤,台秤上也有同样是四四方方的铁皮容器用来装东西。排队轮到自家了,就一边忙把购粮票递给柜台里面的师傅,一边忙用布口袋接住柜台下面的容器出口。师傅潇洒地把屋顶的漏斗闸门一放,粮食便“哗哗”地流进柜台上的容器里过秤,只听里面传来一句:“接好没有?”然后师傅应声:“接好了!”粮食这才又“哗哗”地流进自家口袋。一番操作下来,买到粮食的人自是喜上眉梢,还没买到的则透露出羡慕的目光,继续苦苦等待。
兴高采烈买到米后,再用背篓把粮食背回家。我们八冶片区的居民固定买粮食的粮店是“八冶粮店”,若粮店没有了米面,就得去遥远的“动力山粮店”购买。每次买粮食,母亲背得大汗淋漓,一路上连着歇气,我跟在身后也走得脚软。但心里是高兴的,不会再为下一个月的粮食而发愁。
这是买粮食,逢年过节时是凭各类票券采购食物,一张花生票买一斤带壳花生,一张肉票买两斤猪肉。有一年,我家过年仅买得4斤猪肉,也算过了春节。住在油毛毡房子里,谁家吃肉了,几排房子的人们都知道,香气四溢,惹得人人羡慕,也只能暗自吞口水。
或许,只有经历过困苦,才会知道幸福的滋味。正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过去的那个年代,买粮已经如此周折、辛苦,更何况农民伯伯耕种的不易。
珍惜粮食,拒绝浪费,从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