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品读经典 点亮智慧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首钢日报 A04版副刊  首钢矿业子弟学校 杨丽巧 2024年08月05日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他生于民族危亡、内忧外患之际,因此,如何使国家摆脱困境、使人民摆脱愚昧和落后,从而建立起富而强的共和国,成为了他一生思考的重要问题。通读全书,可以发现,他是个有远大教育理想和情怀的人、是教育上务实之人、是有着创造精神和教育智慧的人……书中有很多启人深思的地方,其中包涵着深邃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思使命。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是个人结合所成的。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改造了社会便也改造了个人。办学而不包含社会改造的使命,便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生气”。初读此处,有醍醐灌顶之感。人们经常说,教师职业是崇高的、是伟大的,当我真正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后,才切身体会到教师的日常工作充满了汗水和艰辛,日复一日地批改作业、备课、与学生谈心等,似乎每天都在为完成“今天”的任务而行动,强大压力下的持久之战也曾令我濒临崩溃和瓦解,通过品读陶行知先生的书籍,我认识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所在——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

在教育中,我们一直在做这项艰巨而有意义的创“新”事业。有一位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班主任,无论课上课下,她都能时刻关注学生。在课下,总能看到她陪伴学生的身影,对于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她始终能谆谆教导,诲人不倦,她在每日的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着持续的教育关切,无时无刻不对人进行着改造工作。表面上,她改造的是一个人,无论多么难以教育,她始终未放弃。但实质上,她是在为社会改造、在为社会和国家变得更好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换角度思考,孩子在校是学生,但当他们走出校门时,就是社会的一分子,为社会贡献智慧和劳动。而倘若学生在校存在的诸多不良行为习惯不被及时纠正,那么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又可能会发生什么?我们的社会环境又将成为什么样子?我们的国家又会怎样?正如先生所说,教师的好坏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教师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作为教师,要深刻认识到社会、国家的前途命运与我们密切相连。因而,我们要像那位诲人不倦的班主任一样,行走在生命的时光里,把每个平凡的日子与国家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倾心投入到这份伟大的事业中,尽己所能,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事业熠熠生辉。

促行动。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为一大事来”。的确,他的一生为教育事业而来,并终极一生都在思考如何办教育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教育主张,也进行了积极的教育实践。他关注平民教育,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如儿童、子女、乡村教育等。他倡导生活教育,以社会为学校,动用社会的一切力量进行教育,创造价值。他反对传统教育思想,主张教学做合一,鼓励头脑并用,积极实践……

陶行知之所以能够成为教育大家,得益于他的不断思索和行动。回到我们自身的教育生活,作为教师,我们自身又该有怎样切实的改变呢?

我想,首先我们能做的就是,将今天学到的伟大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实践之中。如先生倡导教学合一,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只是教书、教学生,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做到因材施教。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去展开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教,还要做,不能让知识脱离实践,要始终将书籍当作工具,引导学生去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而不能让学生成为文静的“书呆子”。这些,也是当前我们国家一直倡导的教育新理念,亟待我们去践行。其次,基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我们要做到终身学习。陶行知先生在《教师自主进修》中指出:“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要始终能够与时俱进,要无时无刻学习,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当我们自己进步了,才能促使学生进步,社会进步,国家进步。此外,对学生而言,“家庭、店铺、茶馆、轮船码头,都是课堂”。对我们教师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学习。

教人变好的教育是好教育。作为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能教学生变好的教师。我们应认识到教师职业崇高之所在,相信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从事的是以改造人、社会和国家为目的职业时,我们会在教育事业中持续不断散发出能量,不断思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