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赋能 聚力一线

——记矿业运输部陈庆立职工创新工作室

首钢日报  通讯员 井春苓 郑丽颖   2024-07-19  

陈庆立(左三)带领成员开展技能培训。

矿业运输部陈庆立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现有成员30余人,涵盖乘务员、调度、点检等铁路运输岗位。今年以来,创新工作室深入推进“一引领两融合”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坚持“六有”标准,开展“创新聚力”工程,通过抓队伍带骨干、抓制度促管理、抓示范树典型、抓活动巧攻关,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助力运输打量创收、节能降耗。

聚能聚才聚智 夯实创新人才基础

陈庆立创新工作室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灵活运用“三步走”机制,筑牢人才基础性支撑。

学习培训提技能。结合创新人才建设需求,组织技术骨干开展技能培训,共享技能技巧,将岗位练兵移至室外。建立电子记录,其中附上演练照片或短视频,确保练兵真实性,提高培训效果;实施培训积分制管理,对参加培训的职工进行积分档案化,按月公示并纳入次年晋升,激发职工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24年,创新工作室共开展各类培训96人次,职工技能水平显著提升。

竞赛平台育骨干。将“青安岗”与“本质化安全”深度融合,以“四个标准化”为抓手强化管理,坚持“学、练、赛、选”。按月组织车间级比赛,让更多青年人才崭露头角,通过平台培养成骨干。其中,由工作室成员柳元带头完成的遥控机车智能防撞装置,荣获首钢青年安全大赛三等奖。在迁钢段内部各类比赛的基础上,推荐成绩优异者参加公司级比赛,成员郑东华、张丽获第三届“矿业杯”车站值班员第一、三名。

互动交流学经验。坚定走“内搭平台、外强学习”的创新发展之路,通过双向“奔赴”,以平台、学习、发展作支撑,为企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持。近年来,组织成员先后赴首钢京唐、九江等考察交流,开拓创新思路,掌握车辆救援新设备方法并应用到鱼雷罐脱线救援中,将单次救援时间从23小时压缩至6小时,攻克救援壁垒,单次可节约台班费25万元。

聚效聚质聚心 探寻创新动力举措

陈庆立创新工作室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牵引、以落实为抓手,使人人成为现场问题的发现者、整改措施的提出者、措施落实的践行者,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亮身份提服务树品牌。秉持“让客户享受服务,为货主创造效益”的宗旨,开展“提升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提升服务品质、提升服务品位”“亮身份、亮业绩、亮服务、亮环境”“创首矿铁运品牌”为内容的“四提四亮创品牌”活动。打破车间界限,与工务电务段、供发中心协同推进,实施每月一体化联查,与绩效挂钩,形成月例会机制,公示评比结果,并为职工制作名牌,标注信息挂牌上岗,实现激励约束与风采展示。通过活动的开展,将规章制度,以及好的经验、方法、习惯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23年,迁钢段原料站获评“北京市青年文明号”。

提建议献计策促发展。开展“智慧青春展风采,服务发展建新功”提建议活动,鼓励职工立足岗位,在技术、设备、安全等方面建言献策。工作室成员提出高炉区域轨道电路分段改造方案,通过加装信号机和升级微机联锁,将大区段分为小区段,压缩作业时间2分钟,全年预计节省燃油费2.2万元。2023年以来,共申报矿业公司级合理化建议20余条,奖励14人次近5000元。

星级职工评比树典型。开展星级职工评比,涵盖工作质量等日常表现,月度评、季度汇总排名,靠前评为五星职工,对安全生产等有贡献及创新课题质量高的优先评选,对本质安全项目提出“微创新”“高效用能”有明显效果的除优先外还有晋升机会。2023年,杨树建、郭佳奇通过评比,晋升班组长挂职锻炼。

聚安聚难聚优 促进创新成果落地

聚焦本质安全提效降险。落实矿业运输部“课题+项目组”机制,工作室以学习巴登钢厂为契机,不断聚焦小微课题,创新成果频出。结合热线运输特点,聚焦乘务员手动操作,限定了运行速度的问题,研发限速装置;针对GK1型内燃机车高炉下对位问题,研发智能防撞系统,提高作业效率。工作室获评2021年度首钢青年创新团队。

聚焦重点难点提速赋能。两年来,陈庆立创新工作室采用跟踪写实、现场调研等方式,解决制约生产经营提质提效瓶颈和实际困难50余项。自主研发“自动纠错”程序,每列集装箱节省作业时间40分钟,卸车效率提升10个百分点,全年节省机车作业时间912.5小时,支撑压减作业机车0.1台;对热线区域10余架信号机位置进行改移,加装复式信号机,长进路变短进路,缩短走行距离,为提速提效赋能。

聚焦优化服务提质进位。工作室采取增加保产机车等系列措施,包括改移信号机位置、加装复式信号机、优化联络线功能,自主研发多种装置及建设“虚拟车站”,更好服务钢铁主业。经过两年的摸索,高炉炼钢交叉供铁次数大幅降低,铁水在途时间缩短,鱼雷罐运用数量减少。2024年,鱼雷罐周转次数完成6次以上,铁水温降维持在90℃以下,实现首钢股份“69”目标。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完成课题攻关80余项,培养了全国钢铁行业内燃机车技术比赛优秀监审吴兆智,首钢模范党员曾庆磊,首钢技术能手赵伟龙、马冈山等骨干,为运输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风劲潮勇,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下一步,陈庆立创新工作室将继续发挥工作室引领辐射作用,坚持服务与运输并重、安全与效益同行、提效与降本齐驱,推进技术创新成为第一竞争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